從10月初生嫩綠到5月的麥浪涌動,小麥的成長軌跡串聯起四季的期盼。秋日里,它們以羞澀的綠意對抗蕭瑟;寒冬中,又以堅韌的莖葉詮釋生命的倔強;待到春深,麥浪已如海洋般鋪展,預告著夏日的金黃。自從來到山西省霍州市辛置鎮北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我就喜歡在麥田里尋找很多問題的答案,想著想著,也認同自己像一顆麥子,長在那里了。
在北村的400多個日夜,我與鄉親們共同繪就“秋耕圖”、打贏“抗旱戰”、答好“復耕卷”。每一寸復墾的撂荒地,每一株挺過旱季的秧苗,都是全村干部群眾“把飯碗牢牢端穩”的見證。
北村沿南同蒲鐵路而建,依礦企而經濟發達,卻因保護意識淡薄使得土地撂荒的情況逐年增加。通過與村民的溝通交流,我了解到北村絕大多數撂荒地都分布在矸石山上。2023年夏天的一個午后,我在奔去查勘撂荒地的路上。太陽如同一團熔化的鐵水傾瀉在108國道上,泛著刺眼的白光,一輛輛滿載煤炭的重卡呼嘯而過,車尾揚起一片灰黑色的煙瘴。這情景里隱藏著北村“撂荒地”“非糧化”圖斑產生的原因。終于爬上了矸石山,我看見野草瘋長、田埂塌陷,黑乎乎的煤矸石散發著硫磺臭味。撂荒地整治刻不容緩。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農戶家中,開展摸排登記,建立信息臺賬,進行動態監測管控,鼓勵農戶自行復耕復種。
在村黨支部書記的鼓勵支持下,我決定領題攻堅,還這片土地郁郁蔥蔥。通過查詢相關文獻,了解到矸石撂荒地的整治需要專業人員指導,流程比較復雜。我積極聯系矸石山整治經驗豐富的胡教授,就目前撂荒地PH值、水分含量、植被生長等情況進行交流,經過多次溝通,最后確定整治方案——碎矸石、覆黃土、撒有機肥、種苜蓿,達到改善土壤結構的效果。之后,我努力奔波于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辛置礦、以及辛置鎮政府,多方報告、協調、溝通,終于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在方案確定、資金到位后,我又面臨另一大困難,就是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務工,壯勞動力緊缺。我和村干部遍訪村民,整理村內55歲以下常住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鼓勵動員黨員發揮先鋒帶頭作用,一起動手清理雜草碎石,并覆蓋厚厚的黃土,將有機肥料撒至每寸土壤,種上紫花苜蓿。我們的努力,不僅為北村羊廠產業示范基地提供了優質的青綠飼料,還提高了土地肥力,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結構,為來年種小麥打下堅實基礎。
2024年夏天,天氣連續干熱,農田土壤墑情急劇下降,麥苗枯黃低垂,小麥生長面臨嚴峻考驗。我和楊書記心急如焚。我們努力做好水源保障,及時抽取地下水,充足北村水庫,調試設備,盡最大可能灌溉麥田。同時,我們與上級部門協調,申請增加“一噴三防”次數,減少麥地水分流失,盡最大可能增加麥粒重量。此外,我還在田間地頭,及時向老百姓們宣傳“干熱風”如何管理,鼓勵村民適時澆水,盡最大可能保持適宜土壤水分。收獲時,看著收割機在北村一輛輛開過,老百姓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那一刻,我真的很開心。
回望來時路,從聽不懂方言的外鄉人變成群眾口中的自家人,那些在田間地頭丈量的腳步、在曬谷場院傾聽的對話,讓我讀懂了農村工作樸素的辯證法:民生大事就藏在麥粒的裂紋里,藏在鄉親眼角的褶皺里。鄉村振興,既要算好糧食安全的國之大賬,也要算準農民增收的田間細賬。
賈鴻儒
賈鴻儒(中)和村干部查看墑情。 (北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