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有句名言,叫做“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那么勤奮是什么?勤奮是成功的基石,勤奮是通往成功大門的途徑。但凡事業有成者,無不與其勤奮努力息息相關。在中國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有“聞雞起舞”的祖逖,有忍饑受凍卻求學不輟的宋濂。古代這些勤奮刻苦的典范,對于當下在基層任職的大學生村官們也具有同樣的示范意義。
大學生既然選擇了到村任職,就要正確對待這份職業,正確對待將來的出路。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屬合同制管理,從制度的產生初期就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的傳統觀念,體現出“賽場選馬”、“競爭擇優”的新規則。因此,大學生“村官”要把出路放在勤奮工作,一心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上,放在接受鍛煉、努力提高干事創業能力上,放在培養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學會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上。只要思想擺正了、作風扎實了、方法得當了、業績突出了,就會找準人生的坐標,中央提供的五條出路就會條條暢通。反之,整天心浮氣躁,老想著讓組織一包到底,那樣就可能會迷失方向,失去找到出路的機會。
各級組織都為大學生“村官”提供了很多鍛煉、培訓、實踐的機會和舞臺,大學生“村官”一定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從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出發,以只爭朝夕的勇氣和魄力,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火熱實踐中,奉獻理想、奉獻知識、奉獻青春,在奉獻中提高能力、增長本領、積累經驗,積極為自己謀劃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