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這個青年人的節日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一群活力四射的大學生村官聚集一堂,分享成長進步的喜悅,總結交流工作成效。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徐廣國參加座談會,與大學生村官進行交流座談,向全市各族各界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并寄予殷切希望:讓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大學生村官是青年的優秀代表,大家暢所欲言,直奔主題,直抒胸臆,可長可短,講真話,講心里話。”徐廣國親切質樸的開場白,使大家都不再拘謹,踴躍發言,談感受、說想法、提建議。“目前主要增收產業是什么?去年村里人均收入達到多少?”在聽取賀蘭縣立崗鎮蘭光村原大學生村官、現立崗鎮副鎮長秦文博等的發言時,徐廣國不時就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去年蘭光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3萬元,重點發展有機稻、溫棚瓜菜種植和工廠化育苗等產業。”秦文博說。
“在擔任大學生村官工作中,感覺最難的工作是什么?”在座談中,徐廣國向大家問道。“最難的就是與村民的融入問題,這個融入就是我們能不能憑能力為村民服務,與村民打成一片,帶領大家發展致富。”靈武市梧桐樹鄉沙壩頭村大學生村官劉少華等坦言。了解這個情況后,徐廣國鼓勵大學生村官要深入到群眾中去,摸清基層情況,發揮所學,真心為群眾服務,這樣就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就能凝聚起力量,帶領村民發展致富。
徐廣國強調,大學生村官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生力量,要承擔起組織賦予的重大使命,做好融入的工作,甘當小學生,向實踐學習,向農民學習,向社會學習,在基層摔打錘煉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為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希望大家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特別是要把大家的特長、專業、理念帶進農村,以創新創業為基礎,當好農村發展的“領頭雁”,當好政策理論的“宣講員”,當好村級組織建設的“主心骨”,幫助群眾創業致富,帶動一方發展。
據悉,2008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共選派337名大學生村官到銀川市各縣(市)區服務,目前在崗101名。銀川市把大學生村官管理服務工作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重要渠道、選拔農村優秀人才的重要來源,積極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使用和培養、選拔力度。各縣(市)區普遍按照“因村選人,因人定村”原則,根據所學專業和個人特長分配崗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妥善解決了大學生村官辦公、住宿、飲食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大家擁有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測評機制,加大培養力度和選拔力度等。
目前,銀川市已有19名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兩委班子,5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14名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村委會副主任;25人進入公務員隊伍,2人任鄉鎮副職,40余名大學生村官進入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同時,銀川市還通過建立2000萬元的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擔保基金、把大學生村官納入全市年輕干部成長工程、培育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基地等措施,扶持創業先進個人30余人,興辦企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21個,創辦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基地8個,涌現出了一批創業帶頭人。
參加座談會的3位優秀村官的事跡
和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不同,幾年前,秦文博、張金虎、何明從象牙塔走出之后,選擇了到田間地頭、溫室大棚、育苗基地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歲月。5月4日,在寧夏銀川市舉行的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上,這群成績斐然的青年們分享著彼此的成長和心得,每個人的故事正如張金虎所說:雖然吃過不少苦頭,也收獲了很多甜頭,值!
8個臭皮匠一張路線圖
秦文博2009年從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現“北方民族大學”)畢業后,2010年至2015年先后在賀蘭縣習崗鎮、金貴鎮、立崗鎮擔任大學生村官。2012年8月起,通過“公推直選”任立崗鎮蘭光村黨支部書記,現任賀蘭縣立崗鎮副鎮長,他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突然讓一個畢業沒幾年的毛頭大學生來當書記,很多人有疑問,擔心我扛不下這副擔子。”
秦文博深知,磨破嘴皮子不如干給農民看。到任蘭光村后,他牽頭搞起了賀蘭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這些土地上建有20多棟溫棚,我又把周圍的7名大學生村官拉進來,搭建起銀川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秦文博還聯系了母校北方民族大學和寧夏農科院提供技術支撐,引種這些科研機構研究出來的新品種,帶動了產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秦文博通過調研走訪確定了蘭光村“三個不變三個延伸”的路線圖,即:建設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方向、集體流轉經營土地的思路、打造全區回族第一村的目標不變。向上延伸,擴大技術、產品、標準等新優勢;向服務延伸,挖掘制種、育苗等新潛力;向下游延伸,開拓有機品牌、電子商務等新市場。
目前,蘭光村建成萬畝有機稻示范園區、千畝溫棚瓜菜種植基地、百棟工廠化育苗基地,與韓國峰下村合作建設1000畝有機稻種植基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12000元增加到13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0多萬元,建筑面積30萬平米的蘭光中心村已具備入住條件。
蘭光村的發展轉型結出了累累碩果,先后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干部實踐教學基地、銀川市壯大村集體經濟先進村,陽光蔬菜產銷合作社被命名為5A級合作社。
種瓜種果不負“良田”
“自任職以來,我把村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全力為村民增收謀思路,想辦法,積極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張金虎是金鳳區良田鎮園子村大學生村官,現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在他擔任大學生村官的3年多來,村民人均純收入比任職前增長了5000余元。
“3年多的村官經歷雖然吃了好多苦頭,但也收獲了甜頭。”張金虎告訴記者,2012年他帶領青年村民創辦了“寧夏美康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金鳳區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進行食用菌、果蔬生產及銷售,目前,生產規模達36棟溫棚,帶動了30余戶村民參與生產,每年為合作社的社員增收2萬元左右。
實際上,在發展村經濟方面,張金虎做足了功課,他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轉變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多種經營。截至目前,園子村種植葡萄200余畝,西瓜1500余畝,育植刺槐、國槐、垂柳、松樹等各種苗木500余畝,建有二代日光溫棚218棟,而且每年勞務輸出900多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4125元增長到9210元。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發展,每年利用為民服務發展專項資金15萬元左右,修建農渠5公里,硬化道路8公里,極大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
在此基礎上,張金虎努力改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感。“2015年配合村兩委積極推進‘園子中心村’建設,從土地丈量、地上附著物統計、工程質量的協助監督,我全程參與,節假日不休息,現已建成中心村新樓房11萬平米,即將安置村民入住新家園。”張金虎告訴記者,位于中心村100畝的小微公園現也基本完工,建成后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
讓村民也過把“網購癮”
“小何,你給我代購的棉鞋什么時候能到呀?”“春節就要到了,我想給家里置辦些年貨”……這是今年春節前,西夏區鎮北堡鎮蘆花臺同陽新村村部的場景,同陽新村黨支部書記何明坐在電腦前敲擊著鍵盤,身后圍著不少村民,原來他正在幫村民網購商品。
“不少村民的消費能力還是很高的,特別是家電等產品,鎮上沒有此類商店,網購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何明介紹,自從今年2月3日開通“網購易站”服務站后,解決了村民有網購需求但沒有網購條件的問題。隨著春節臨近,網購的人多了起來,村民自己選商品,工作人員幫忙上網、篩選、下單。
“任職村官期間,首先抓的是多渠道提升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何明告訴記者,其中一個重要做法是通過奶牛托管,實現戶均年收入2800元,與寧夏農科院枸杞研究所等單位簽訂用工協議,解決了近300名勞動力的務工問題……通過這些措施,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同陽新村生態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移民前的2200元增加到5834元。
同陽新村還成立了物業辦,解決群眾供電、供水、環衛、綠化等方面存在的各類問題,特別是搭建了“網購易站”、“新市民學校”、“產業培訓”、“勞務公司”、“文化體育”、“鄉賢調解”六大功能室,舉辦各類培訓9期450人次,年均穩定勞務輸出900人左右,確保群眾充分就業。何明在談到做大學生村官的體會時說,只有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頭,才能使各項工作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