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畢業生不同,幾年前,秦文博、張金虎、何明從象牙塔走出之后,選擇了到田間地頭、溫室大棚、育苗基地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昨天的銀川市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上,這群成績斐然的青年們分享著彼此的成長和心得,每個人的故事正如張金虎所說:雖然吃過不少苦頭,也收獲了很多甜頭,值!
秦文博(現任賀蘭縣立崗鎮副鎮長)
8個臭皮匠一張路線圖
秦文博2009年畢業于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現“北方民族大學”)后,從2010年至2015年先后在賀蘭縣習崗鎮、金貴鎮、立崗鎮擔任大學生村官。2012年8月起,通過“公推直選”任立崗鎮蘭光村黨支部書記,現任賀蘭縣立崗鎮副鎮長,他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突然讓一個畢業沒幾年的毛頭大學生來當書記,很多人有疑問,擔心我扛不下這副擔子。”
秦文博深知,磨破嘴皮子不如干給農民看。到任蘭光村后,他牽頭搞起了賀蘭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這些土地上建有20多棟溫棚,我又把周圍的7名大學生村官拉進來,搭建起銀川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秦文博還聯系了母校北方民族大學和寧夏農科院提供技術支撐,引種這些科研機構研究出來的新品種,帶動了產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秦文博通過調研走訪確定了蘭光村“三個不變三個延伸”的路線圖,即:建設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方向、集體流轉經營土地的思路、打造全區回族第一村的目標不變。向上延伸,擴大技術、產品、標準等新優勢;向服務延伸,挖掘制種、育苗等新潛力;向下游延伸,開拓有機品牌、電子商務等新市場。
目前,蘭光村建成萬畝有機稻示范園區、千畝溫棚瓜菜種植基地、百棟工廠化育苗基地,與韓國峰下村合作建設1000畝有機稻種植基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12000元增加到13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0多萬元,建筑面積30萬平米的蘭光中心村已具備入住條件。
蘭光村的發展轉型結出了累累碩果,先后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干部實踐教學基地、銀川市壯大村集體經濟先進村,陽光蔬菜產銷合作社被命名為5A級合作社。
張金虎(現任良田鎮園子村黨支部副書記)
種瓜種果不負“良田”
“自任職以來,我把村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全力為村民增收謀思路,想辦法,積極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張金虎是金鳳區良田鎮園子村大學生村官,現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在他擔任大學生村官的3年多來,村民人均純收入比任職前增長了5000余元。
“3年多的村官經歷雖然吃了好多苦頭,但也收獲了甜頭。”張金虎告訴記者,2012年他帶領青年村民創辦了“寧夏美康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金鳳區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進行食用菌、果蔬生產及銷售,目前,生產規模達36棟溫棚,帶動了30余戶村民參與生產,每年為合作社的社員年增收2萬元左右。
實際上,在發展村經濟方面,張金虎做足了功課,他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轉變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多種經營。截至目前,園子村種植葡萄200余畝,西瓜1500余畝,育植刺槐、國槐、垂柳、松樹等各種苗木500余畝,建有二代日光溫棚218棟,而且每年勞務輸出900多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4125元增長到9210元。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發展,每年利用為民服務發展專項資金15萬元左右,修建農渠5公里,硬化道路8公里,極大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
在此基礎上,張金虎努力改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感。“2015年配合村兩委積極推進‘園子中心村’建設,從土地丈量、地上附著物統計、工程質量的協助監督,我全程參與,節假日不休息,現已建成中心村新樓房11萬平米,即將安置村民入住新家園。”張金虎告訴記者,位于中心村100畝的小微公園現也基本完工,建成后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
何明(現任西夏區同陽新村黨支部書記)
讓村民也過把“網購癮”
“小何,你給我代購的棉鞋什么時候能到呀?”、“春節就要到了,我想給家里置辦些年貨”……這是今年春節前,西夏區鎮北堡鎮蘆花臺同陽新村村部的場景,同陽新村黨支部書記何明坐在電腦前敲擊著鍵盤,身后圍著不少村民,原來他正在幫村民網購商品。
“不少村民的消費能力還是很高的,特別是家電等產品,鎮上沒有此類商店,網購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何明介紹,自從今年2月3日開通“網購易站”服務站后,解決了村民和社區居民有網購需求但沒有網購條件的問題。隨著春節臨近,網購的人多了起來,村民自己選商品,工作人員幫忙上網、篩選、下單。
何明是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辦事處同陽新村大學生村官。“在崗位上首要抓‘雙增雙減’,多渠道提升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何明告訴記者,其中一個重要做法是通過奶牛托管,實現戶均年收入2800元,與寧夏農科院枸杞研究所等單位簽訂用工協議,解決了近300名勞動力的務工問題……通過這些措施,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同陽新村生態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移民前的2200元增加到5834元。
同陽新村還成立了物業辦,解決群眾供電、供水、環衛、綠化等方面存在的各類問題,特別是搭建了“網購易站”、“新市民學校”、“產業培訓”、“勞務公司”、“文化體育”、“鄉賢調解”六大功能室,舉辦各類培訓9期450人次,年均穩定勞務輸出900人左右,確保群眾充分就業。“農村基層工作的關鍵就在群眾滿意不滿意,黨支部書記首當其沖。”何明在談到做大學生村官的體會時說,只有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頭,才能使各項工作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