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巷道村村民楊鳳梅家,在堂屋最顯眼處看到一張有趣的“全家福”——楊鳳梅和她耄耋之年的婆婆、她的兒媳以及小孫子,照片里的三代媳婦兒臉上都掛著歡欣的笑容。“家里男人常年在外打工,我家是女人當家,這照片就是我家的寶貝。”
這張照片是巷道村的大學生村官靳丹拍的。在這個純回民村里,90后的靳丹雖然是唯一的漢族,卻已是全村2368名村民交口稱贊的“照相姐姐”。去年7月起,靳丹開始義務為村民照“全家福”,從最初為孤殘弱困戶照相,到后來擴展到為全村村民照相,不足一年時間,全村820戶人家中,靳丹已拍了219張全家福。
“剛來的時候,很想為村民做點什么,但發現農村工作并不容易上手,照相是我力所能及而且我發現很有必要的。”靳丹坦誠地說。巷道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多數青壯年勞力常年在外打工,大部分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很多村民家里沒有張像樣的照片。“留張照片是給他們一些精神慰藉,這種感情寄托對很多孤殘老人來說不亞于物質幫助。”靳丹說。
在這個回民村里,伊斯蘭教的“念夜”是個重要的日子,每到這時,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到家中團聚。這也是靳丹最忙的時候,她和村干部要抓緊這段時間盡可能多地走訪村民為他們拍“全家福”。
“67歲的丁耀章結婚時照過一張相,之后大半輩子再沒照過,這次了了個大心愿。”
“患腦血栓行動不便的何國瑞老人聽說要照相,讓家人扶起他,穿得周周正正,照相時笑得最燦爛。”
“馬忠義老爺子去世前三天我們還去探望,一直想給他拍照,可惜沒趕上……”
說起照相的故事,靳丹說既有村民喜悅笑容帶給她的幸福,也有種種遺憾留下的心酸。每次照相的時候,也是靳丹調查走訪村民的好機會。在這里的一年半,靳丹和村干部設法解決村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多次組織社會募捐幫助困難村民,逐漸讓村民信任和喜愛上這個“照相姐姐”。“這里的村民對我太熱情了,我喜歡咱巷道村。”靳丹說。
來自農村的靳丹很能體會農村生活的艱辛,逐漸熟悉村情后,她想著要利用所學的物流管理專業知識來為村民致富找個路子。針對巷道村大多數務工人員從事長途運輸的情況,靳丹策劃建立巷道村物流協會,將全村個體運輸戶整合起來。她打算利用網絡,為村民搜索貨源信息,發布本村的貨運信息,在協會平臺上為村里運輸戶和外界牽線搭橋。“現在前期工作都已落實,爭取在今年年中我的服務期滿前把這件事做好。”靳丹信心滿滿。
談到未來的規劃,靳丹表示自己來自于農村,始終想為農村發展作點貢獻,這既是選擇大學生村官之路的初衷,更是將來的目標。“想過延長村官服務期,也想過將來種植特色農產品,無論怎樣,我肯定會繼續扎根農村的。”靳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