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隊員自己動手做飯。
抗旱隊員連夜維修設備。
抗旱隊員發動水泵。
“終于下雨了!”歡呼聲響徹整個莊稼地。7月29日,一場久違的大雨落在遼寧省錦州市這片干涸不堪的土地上。
今年6月下旬以來,由于缺少有效降雨并伴隨持續高溫,錦州凌海、北鎮、義縣等地旱情告急。7月15日,錦州大學生村官聯合會得知義縣受災嚴重,第一時間在網站上發布“抗旱救災倡議書”和“召集令”,來自全市9個縣(市)區的數十名村官以志愿者身份奔赴災區,成立了錦州市大學生村官抗旱突擊隊。
抗旱突擊隊帶著8臺水泵,來到義縣七里河鎮談家溝村開展救災。該村9000畝耕地受災,大部分農作物絕收。突擊隊的村官們入住農家院,自己搭設帳篷,自己負責一日三餐,眾志成城降旱魔。
苦:飛蛾落在臉上懶得扇
“五點半起床;五點半至六點整理內務;六點至七點下地干活;七點至八點早餐和早會;八點至十一點半下地干活……”這是“錦州市大學生村官抗旱突擊隊”的作息時間表。
由于天氣太熱,他們起早貪晚,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30多人擠在民居和帳篷里,悶熱難耐自不必說,而不能洗澡確實難壞了這群“城里娃”。他們花30多塊錢從鎮上買回來的簡易熱水袋,成了小伙子們的沖涼神器。夜深人靜之時,安排個“放哨”的戰友,靠著白天吸收的熱量,小伙子們站在噴頭下,盡情享受著涼爽與酣暢。為了節約用水,即使是沖涼,也嚴格控制人數,實行“輪班制”,每三天輪一個班,三天之后可以回家換洗。有人打趣道:“身上粘的可以粘蒼蠅了。”
蚊蟲和蒼蠅也是對他們的一大考驗。為了保證廚房的衛生,他們封鎖了大門,以繞行的方式,減少蒼蠅的進入。男孩們睡在帳篷里,有時半夜驚醒,覺得耳朵翻江倒海,側身一倒,發現是小蟲子爬了進去。到了后來,飛蛾落在臉上都懶得扇走。
辣:冒著酷暑鉆進苞米地
災區的太陽是火辣辣地曬,村官們身上的傷也是火辣辣地疼。
抗旱前期,他們主要利用水坑水塘里的余水進行灌溉,由于村官們沒有使用過柴油機、水泵等機械,他們就像小學生一樣,虛心向老鄉學習操作方法。一次不行兩次,一個學會教會下一個。
30多度的高溫,鉆進苞米地里,就是什么也不做也會大汗淋漓,村官們把水泵連接上后,和老農一起抱著水管就往玉米地里鉆,玉米葉子刺在胳膊上,留下一道道劃痕,開始他們還抬起胳膊看一看,兩天過后,也就習以為常了。
“莊稼旱死,是一年的絕收,而果樹一旦死亡,其損失是無法估計的。”得知下李恒溝屯村民吳大爺家的果樹急需澆灌,突擊隊決定派兩個組為果樹澆水。他們調來三臺水泵,串聯在一起,接力從山坡下的二號水坑抽水。10多個村官各自分工明確,有的引水、有的傳送水管、有的挖坑、有的在果園澆樹,干得熱火朝天。吳大媽看著孩子們心疼,特地買來一箱冰棍送到山上給他們解渴,并連聲道謝:“要不是你們來幫忙,我們家可真不知道怎么辦了!”吳大爺說:“老太太晚上覺都睡不好,一想起掛果的梨樹可能被旱死,就抹眼淚。”看到眼前一棵棵喝飽水的果樹,大媽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村官們摸摸手上磨出來的水泡,感覺一切都值了。
酸:滿腔熱情遭質疑
外界對抗旱救災工作的質疑和不解,讓村官們感到心酸。
“這幫人是政府派來的,只會給當官的親屬澆地。”“這幫孩子會干什么?是來做做樣子的吧。”就連個別村兩委委員也頗有微辭:“你們是不是利用談家溝作秀?”剛到村時,一盆盆涼水紛紛澆向這群滿懷信心的年輕村官。要不要干下去?有人萌生退意。突擊隊隊長的一番話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撤退后固然不用起早貪黑鋪設管線,不用坐在水坑邊的石頭上啃面包,身上不會有玉米葉劃出的道道傷口,更不會再有昆蟲蜇出的膿包,但那樣損害的是村官形象!村民的誤解要靠我們的行動去化解。”
7月22日晚上10點,突擊隊召開會議,強調在保持抗旱進度的同時注意工作細節:救災的重點放在水源地附近的一等地、二等地以及一部分口糧田;灌溉的莊稼盡量選擇已經結棒,最有希望救活的;多與沒澆上地的農戶溝通,尋求理解和支持;節省水源盡力多澆一畝地,節約開銷盡量少花一分錢……抗旱結束后,村民們對突擊隊的表現豎起了大拇指,村官們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滿意指數。
甜:抗旱一線度蜜月
隨著一場大雨的降臨,錦州市大學生村官們的抗旱救災工作接近尾聲。截至7月27日12時,突擊隊共澆灌耕地82.5畝、果樹190余棵。當村官聽到老鄉們笑著說“這些孩子真不錯”時,那一刻的感動與自豪讓所有人陶醉。
在突擊隊員中,有一對特殊的村官志愿者,他們剛剛結婚就來到抗旱救災一線,與戰友們并肩作戰,度過了一個特殊的蜜月。小倆口感慨地說,大家聚在一起,雖是粗茶淡飯,但卻無比可口。每天下地,和老農聊天,驀然發現,他們才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的肯定才是最高的榮譽。
抗旱結束時,一位村官賦詩一首,表達了他們的共同心聲:心懷壯志踏征途,滿腹才情待日出/莫論鄉村多少苦,田間問政訪鴻儒/投身社會大熔爐,化繭成蝶勢破竹/攜手幼苗共雨雪,贏得百姓著詩書。
大學生村官來到抗旱一線澆灌的不僅是農田,更是他們成長的沃土。每一次歷練都是他們茁壯成長的養料,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砥礪青春,放飛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