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在河北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記者 張世豪 攝
高嵐給村民進行種植技能提升培訓。高嵐供圖
高嵐和他的“棗溝小米”。高嵐供圖
2018年河北兩會期間,記者遇到了29歲的“80后”省人大代表高嵐。采訪中,高嵐講述了自己大學畢業后,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自愿到山村擔任大學生村官并帶領全體村民創業的故事。
高嵐將自己到山村任村官稱為“進村趕考”,短短五年,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嵐也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大學生進村“趕考”
2011年,高嵐大四時就到一家醫療器械公司設計部工作,實習期間,憑借著豐富的生產經驗、扎實的業務功底和主動吃苦的工作態度,很快他成了一條生產線的負責人。當許多同學還在為找工作發愁時,高嵐已經有了不菲的工資收入。
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高嵐報考的大學生村官有了結果,他接到了到懷來縣孫莊子鄉任村官的通知。
去?不去?這是擺在高嵐面前的一個問題。
“我生長在城市,根本不了解農村工作;我的家鄉在秦皇島,而工作的地方卻要在張家口,而且還是山溝里。但我喜歡農村的環境,在我的想象中,農村有青山綠水,有新鮮空氣。仔細權衡后,我覺得利弊各半,有這樣一個不錯的機會,我選擇了嘗試。”高嵐說。
第一次到村,雖然有了心理準備,但高嵐還是被眼前場景嚇到了:到處是丘陵溝壑,沒有像樣的公路,沒有一個理發店,沒有一家餐館,連賣熟食零食的地方都沒有。
既來之,則安之。灰溜溜地回去不是高嵐的性格,既然來了就要做出點名堂來!
2013年市縣推廣“張雜谷”,開始鄉親們并不接受這個新品種,高嵐挨家挨戶去做工作,但沒有一點效果,甚至有的老鄉直接質疑:你這個城里的后生,你懂怎么種地嗎?這個種子要是不行,你得賠我們產量。
沒人愿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高嵐在推廣受挫后,毫不猶豫承包了2畝耕地試種。這也是高嵐生命中第一次種地,當打完場往回運谷子時,120斤一袋的谷子直接從肩頭滑落——干農活少,沒有力氣。有村民嘲笑:你這個后生,可干不了俺們莊稼人的活。
“我的目的是為大家找脫貧致富路,自己都不嘗試怎么會知道路在何處;只有與村民同勞動才能更快讓他們在心里接受我,不會僅僅認為我是到村里‘鍍金’、‘走過場’的。所以,對于村民的言語,我并未太在意。”高嵐說。
2013年秋天,新小米下來時,高嵐意外發現,許多外鄉人來村里買小米,而且一買就是五六十斤,甚至上百斤,但一家一戶的小米構不成規模,沒有品牌,沒有包裝,自然賣不上好價錢。
“我又盤算著成立個合作社,跟大家說了想法,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我也信心十足,好像這件事情立馬就能做成。但當談到讓村民出資入股,村民們就開始猶豫了,都說等等看,沒人愿意行動。”高嵐說。
高嵐沒有放棄,湊夠了五戶,用自己準備結婚的錢湊齊了啟動資金,終于在2014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了懷來縣農夢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從“村官”到省人大代表
高嵐在合作社的身份是理事長,用他的話說就是“大事小事都得我去‘理’。”
高嵐最主要的身份就是銷售員和送貨工,因為合作社就他一名工作人員。最怕的就是冬天,下棗溝村地處丘陵山區,每當下雪后路面結冰,為了能夠及時把貨物發出去,只能鋌而走險。高嵐為村里的小米打出了一個很有情懷的廣告“棗溝小米從冰雪中走來”。
在朋友圈發布后,妻子打電話過來質問:“你瘋了?什么最重要?安全最重要,你要有個三長兩短,讓我怎么辦?”高嵐裝作輕松的回答:“沒事,我會注意安全的,你得放心我的開車水平。”
捫心自問,高嵐的冰雪之行并不輕松,只不過創業初期要讓買家信服就得有高質量的服務,這樣才能幫助社員銷售更多的小米。
為進一步拓展市場,高嵐又在網上開通“微店”,開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合作社與清華大學i農平臺、北京一品一村、小菜仙等多家網絡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現在通過APP客戶端,北京市民用手機就能隨時訂購“小米”。目前,銷售網絡越做越大,“棗溝小米”已經遠銷北京、廣東、河南、黑龍江等地。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目前合作社有社員155戶,注冊資金達118.5萬元,經營耕地2000余畝。到2017年底,合作社累計幫助社員銷售谷物196萬多斤,助力600多戶種植戶實現穩定增收。
他也由原來的“大學生村官”變成“小高”村民,同老百姓打成一片。
2017年7月,由共青團中央、農業部聯合舉辦的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嵐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2017年底,高嵐當選為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2018年河北兩會上,他表示,雖然是第一次成為省人大代表,但一定要履職盡責,不辜負群眾對自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