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該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一位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實現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但命運總和他開玩笑——生了四個女兒,當他快要徹底放棄這個難以實現的夢想時,偶然中他發現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具有成為摔跤者的潛質,因此他不顧周圍的流言和傳統習俗,努力使女兒變成世界級的摔跤手,經歷了一番曲折與磨難,最終實現了他曾經的夢想。
看完影片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時間會證明一切。
意大利文學家但丁曾在其代表作長詩《神曲》中寫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在生活中,當我們思考許久、準備充足后,更多的是需要堅持,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選擇的路。他人之說,我們應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時候,需要我們有勇氣和信心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影片中,阿米爾·汗(摔跤手父親的飾演者)正是看到了女兒具有這種潛質,同時他自己本身就是摔跤高手,相信自己能夠將女兒訓練有成,因此,他打破傳統習俗的束縛、置嘲笑和諷刺的言語于不顧,盡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堅持自己的夢想,最終用時間和事實贏得了世人的肯定和羨慕。他的堅持不懈、勇于打破傳統、獨特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
二、人生沒有邁不過的坎,任何困難都有辦法應對。
生活中,常聽人說:“哎,這沒有辦法,只能這樣了。”仔細想來,其實這是一種妥協、退讓的消極心理。在人生道路上,會遇到各種挫折與困難,若每次都是這種心態,那么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怎能很好的走完人生、享受人生中的種種樂趣?在影片中,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當阿米爾·汗在背著國家運動學院自己訓練女兒被發現,受到了阻礙,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通過觀看比賽錄像、電話指導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阻力,最終他做到了。“車到山前必有路,但需要做有心人。”
三、學會獨立自主,父母不會照顧我們一輩子。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有一點我覺得是欠缺的,那就是在教育中如何真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將來做一個健康、有思想和有能力的自主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過于愛護孩子,過于心疼孩子,以致于將本應是孩子要做的事情全部包攬,從不讓孩子親自動手。近期看,這是幫孩子減輕負擔,節省時間,但長遠看去,這是“害”了孩子,讓孩子失去本該在童年、少年時期就應學會和具備的各種人生必備的能力,這些必備的能力對他們以后的人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不可能陪伴和照顧孩子一輩子,因此應該在有限和有效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教會孩子如何生存,掌握生存之法門。這里,我強調的是方式和方法,我認為家長應該在有些事情上注重宏觀的指導,宏觀性的把握,在微觀和細節上應讓孩子親自動手,親身體驗生活和勞動,唯有此,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健全的、綜合素質過硬的下一代。正如一個真實的案例:有“神童”之稱的魏永康,17歲就考進中科院,但最終因生活不能適應而被遭退學的悲劇性事件,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