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扶貧攻堅工作正在緊張開展,大量的資金在保證項目和工作的運行,許多人便盯上了扶貧資金,套項目、刮零頭、拿回扣成了他們“發家致富”的途徑。為了遏止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相關部門也出臺了許多政策,但大多都是隔靴搔癢,效果不明顯。
筆者認為,要管理好扶貧人員,保證扶貧資金的落實,重要的是要防范于未然,及時消滅惡劣的苗頭,打好“預防針”——從審核、監督、復查等環節全面掌控扶貧資金,使群眾能夠真正、完全地得到實惠和便利。
打好審核預防針。要預防,要防范,首要的就是管理好資金出口。在扶貧地區報請資金輸出的時候,就要嚴格把關,根據報請的材料,指派相關人員進行實地調查,杜絕套項目的情況出現。當然,也要根據當地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對所報項目進行評估,確保項目能夠順利實施的同時避免多報資金。
打好監督預防針。對于扶貧資金,更要做好監督工作。在時間和程序上,對申報、審批、劃撥、運用等環節進行全面監督,實時監督、實時公示,讓每個環節都能公開透明。綜合運用各種監督方式——上級監督、同級監督、群眾監督——結合使用,尤其是群眾監督,更要廣泛聽取,讓想要偷拿、偷摸的人無計可施。
打好復查預防針。在經過審核、監督后,扶貧資金是否真正用到群眾身上,是否真正讓群眾受益?這就需要進行復查。一些人僥幸以為資金已經經過嚴格監督和審核,不會再有人來調查,便放開膽子,對扶貧資金“大展拳腳”。因此,復查是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線,做好資金的復查,也要充分運用各種手段,聽取各方聲音,進行調查。一旦發現和確定資金被動,便要及時給予打擊,對其他企圖動手者“殺雞儆猴”。(作者為云南大理州巍山廟街鎮新云村委會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