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的一天,牛耀東(右三)帶領西北政法大學學生走訪群眾。
二〇一六年七月,牛耀東(右)為來馬咀村參觀的山里娃當導游。
2018年5月3日,牛耀東(右)在村檢查危房改造工程。
2018年5月4日,牛耀東(右)在通村路施工現場。
人物簡介:牛耀東1987年出生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2010年7月畢業于渭南師范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后,他曾先后就職于兩個大型企業,2011年9月辭職考錄為大學生村官,2012年4月任耀州區石柱鎮馬咀村書記助理,2013年11月至2017年7月任馬咀村副書記,現任耀州區石柱鎮脫貧攻堅辦干事。2014年12月獲銅川市“鄉村創富好青年”,2016年1月獲銅川市“創新好青年”,2016年12月獲陜西省第六屆大學生村官創業明星。
“牛耀東,農村落后基層辛苦,你為什么當村官?”
“如果人人都不愿意來,農村不就永遠發展不起來了嗎?比起城市,這里更需要我。”
時光倒回到2012年7月10日,那一天,25歲的牛耀東接受了陜西師范大學暑期社會調研隊的采訪,當時他當上村官還不到一年,到馬咀村才3個月。如今已成長為鎮扶貧辦干事的牛耀東,對當初的選擇仍感到自豪。
馬咀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999年人均收入僅700元,“有女不嫁馬咀漢,馬咀光棍一串串”,說的就是當年馬咀村的實情。2012年的馬咀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剛剛起步,村里建起了生態大棚,種植櫻桃和蔬菜,牛耀東天天在大棚里轉,他一度以為這就是村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富起來的馬咀村,靠的卻不僅僅是那幾個大棚。如今的馬咀村,一幢幢風格迥異的歐式小洋樓拔地而起,墻上是一幅幅來自國內外的頂尖彩繪大師留下的涂鴉作品,隨處可見的盆景、鮮花,配套齊全的卡丁跑道等吸引了大批游客,20年前連飯都吃不飽的村民已經習慣了一年四季到訪的客人,還能熟練地跟老外談生意。層出不窮的創意,使馬咀村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樣本,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村”。
牛耀東是和馬咀村一起成長起來的。馬咀村的發展有他的心血,昔日的同學都驚異于這個曾經木訥的理科生,現在不但能說會道,還特別會跟老百姓打交道。牛耀東的變化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村支書李云南,他是牛耀東的偶像和導師。
1999年9月當選村支書的李云南,為改變村里落后的現狀,曾帶頭平了父親的墳,實施“坡改梯”工程,隨后又不顧家人的反對,墊資修蓄水池、建大棚、建小學教學樓……他自己則沒領過村上一分錢的補助。雖然家住20公里外的城區,但每天早上8點半,他都風雨無阻地出現在村里。牛耀東說,受書記的影響,他也從來不敢偷懶,每年過年都是年三十下午到家,年初六就趕回村里。
李云南給牛耀東提的第一個要求是,希望他主動開口跟人打招呼。原來,牛耀東性格內向,見到陌生人總不知道說什么,一次李云南把他叫到辦公室說, “連跟人打招呼都做不到,咋跟群眾打成一片?”那時候,村里的櫻桃種植已小有名氣,開始有慕名而來的采摘者,牛耀東總是被安排去當導游,漸漸地,見人臉紅的毛病沒了,連他的家里人也嘖嘖稱奇:“還是基層工作能鍛煉人。”
李云南給牛耀東上的第二課是,要求他把村里的事當自家的事。有一次,牛耀東和書記在村子里轉,見到地上有垃圾,書記就彎腰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轉身對牛耀東說,“當村干部的,有啥情況就麻利收拾了,不要等人家通報了,才想起來拾掇。”這事讓牛耀東印象深刻,“雖然是小事,說明書記把村子當成自家一樣愛護,后來我也持這一點。”
跟著李云南干,牛耀東吃了不少“苦”。馬咀村確定了發展鄉村游的思路后,他跟著李云南到處考察,足跡遍布陜西省內所有名村,回來后總先由牛耀東先寫總結,然后村兩委開會一起討論思路,再找設計團隊溝通對接,“我自己也記不清寫過多少個方案了。”牛耀東笑著說。在村五年,牛耀東白天負責村務,晚上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到了周末,就接待日漸增多的游客,一直都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人是累了點,但特別踏實充實。”牛耀東介紹,那幾年出去跑得多,視野開闊了;實際操作多,本領提高了。于是,他就萌生了帶領村民創業的想法。
牛耀東結合馬咀村實際,讓蔬菜種植高效模式在村里落地。他引導群眾種植禮品西瓜、圣女果及反季節蔬菜等;聯系無土栽培專家幫助村民,實現產品創新,增加市場競爭力。他還助力有想法的群眾共圓創業夢,協助15戶農家樂、農家旅館拿到了小額擔保貸款。2015年,他發起成立了銅川華露香堤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使綠色果蔬采摘、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打響了馬咀特色品牌。
村民喜歡這個一心撲在村里、樸實能干的小村官,愿意跟著他干。
50歲的余來福是湖北省十堰市人,1993年和馬咀村村民李春娥結婚。隨著馬咀村旅游業興起,2014年,牛耀東動員余來福夫婦在自辦農家樂,生意日趨紅火。無奈好景不長,因李春娥身體不好,農家樂只好關門,一家人日子又緊巴起來。“能不能有更好一點的項目,既照顧到家,又能賺到錢?”不甘心貧困的余來福找到牛耀東,牛耀東經過思考、調查,鼓勵他種植草莓,“這活不重,又填補了咱村的空白,應該能有市場。”一開始,余來福因沒有經驗有點猶豫,牛耀東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全程幫扶。就這樣,老余做了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5年7月,余來福投入1萬余元,上馬大棚草莓種植,年底,草莓供不應求,5個多月收入5萬元。
村民李濤2009年電工技校畢業后在西安打工,收入不高。在一次聊天中,牛耀東向他介紹了村里的發展現狀和青年創業政策,李濤十分心動,辭職回家辦起了農家樂,他很會經營,生意火爆。受牛耀東的影響,像李濤這樣回鄉創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佘雪妮畢業后在廣東工作,后來回村里的婚紗館上班,家里也開辦起農家旅館;陳恩娟在村農產品體驗店工作;楊芝艷在8D影院當播放員……牛耀東如數家珍,年輕人紛紛回來了,古老的村子增添了活力。
2017年初,陜西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等部門聯合舉辦的“第六屆大學生創業明星”評選結果揭曉,牛耀東榜上有名,他是銅川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大學生村官。
同樣是2017年,服務期滿的牛耀東面臨著人生的新選擇,是留在農村,還是去企業?最終,他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報考鎮扶貧辦崗位:“我舍不得離開農村,還希望幫助更多貧困群眾。”
去年年中,牛耀東如愿成為石柱鎮扶貧辦干事。因為當村官時的出色表現,全鎮危房改造的工作交給他負責。石柱鎮一共8153戶共30500人,貧困戶有882戶,危房改造涉及的戶數多、情況復雜、工作量大,牛耀東6年的農村工作經驗派上了用場,入戶調查村干部們都愿意配合,工作上手快、效率高。
“房子對于村民來說,不僅是生活的保障,還是人的底氣。”如何讓那些沒有建房能力,生活確實困難的群體,能夠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居住環境,牛耀東深感責任重大。孝慈村的趙志儀,家里5口人住在80年代的土窯洞里,很危險。一家人全靠低保金過日子,在村里總感覺抬不起頭來,做啥都沒奔頭。牛耀東幫他申請了1萬5千元危房改造資金,加固了窯洞,一家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種上了5畝蘋果和8畝小麥,年收入增加了2萬元,日子眼看著好起來了。
危房改造工作遇到的困難和矛盾多,比如一個村子,左鄰右舍都蓋房,隔壁能有補貼拿,憑啥我沒有?群眾有意見,就要討說法。這樣棘手的事情牛耀東經常遇到,他也總會在第一時間入戶解釋,把補助范圍、條件講清楚。他還有個工作小竅門,那就是傾聽,認真聽群眾掏心窩子,聽他們講家中的困難,即便不符合危房改造,看看還有沒有別的優惠政策可以幫助,這些做法消除群眾的怨氣,積攢了自己的人氣。
牛耀東說,如果時光可以倒回到7年前,他還會選擇當村官。扎根農村這片沃土,他見證著一點一滴的改變,也感受著自身成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