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渭區閻村鎮三李村,有個“90后”女駐村第一書記羅競男。村民們都說別看這小女孩年紀輕輕,卻是個能“干大事”的人。駐村短短半年多時間里,為村民解決了不少事兒。修建標準化大棚、發展花椒產業及油葵基地、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改善村容村貌、組織大學生支教進村活動……在村里只要提起她,村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三李村距離城區1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干旱村,現有貧困戶26戶、60人。3月9日,記者來到三李村,聽羅競男講述她的駐村故事。腳底板走出來的信任
初見羅競男時,她正在村部整理資料。窗外柔和的陽光灑在她的身上,洋溢著青春、活潑的氣息?!斑@么年輕,在村上能服眾嗎?”記者笑著問道?!拔铱刹粙蓺猓莻€‘女漢子’,就喜歡扎根在村上?!彼哉Z中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別看我年齡小,但曾在閻村鎮政府工作過兩年,對基層有很深的感情?!?015年年底,羅競男被調至共青團臨渭區委工作。兩年之后,又被派駐至三李村任第一書記,從此,她便活躍在村道上、田野邊。
“聽說是1991年的,今年才27歲,碎女娃能干啥?”得知第一書記是個“90后”的小姑娘,一時間,村民議論紛紛。剛進村就聽到不少閑言碎語,這給本身就不熟悉扶貧工作的羅競男更大的壓力。“雖然在基層工作過兩年,和群眾打過交道,但要天天住在村里,我還真有些擔心?!彼莱隽俗约簞偵先螘r的焦慮。
這些顧慮很快被上任的忙碌沖淡,她理出頭緒:要想干事要有合力,必須從村里的黨員干部抓起,只有基層班子心往一處想,才能使扶貧工作形成向心力。于是,她把工作重點放在抓黨建、團結和凝聚四支力量,培養村干部的履職能力、基本素質上,利用開會、外出考察的機會談心談話,打造了一支凝心聚力、充滿戰斗力的脫貧攻堅隊伍。
為摸清村里的基本情況,隨后,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羅競男挨家挨戶走訪、與村民聊天,詳細了解了每戶貧困戶的家庭狀況。半個月后,全村貧困戶的情況她已了然于心,匯報至團區委后,依托村上實際,“一戶一策”的幫扶方案出爐。
隨后的日子里,組織召開產業扶貧座談會、外出學習先進種植技術、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前來實地指導工作、積極動員青年企業家投資入股……她帶領村民為產業發展想辦法,定方向,找路子。在共青團臨渭區委的努力下,目前,全村已種植花椒220畝、油葵120畝。20天18棟綠色大棚“拔地而起”
通過了解群眾意愿,結合全村產業發展實際,黑番茄、黃色圣女果等特色瓜果成為三李村今后產業的發展方向,投資20萬元的18棟綠色大棚已全面建成。
對于三李村的村民來說,2017年11月7日,是一個特殊的“節日”。這一天,18棟標準化綠色大棚點燃了貧困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可就在20天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眼前這片大棚的建設速度讓不少村民吃了一驚。為了提高大棚產值,羅競男沒少跑路,最終爭取到愛心企業向三李村捐贈價值6萬元的有機肥,改善基地土質,改良鹽堿,減少蒸發。“每名貧困戶都是大棚的‘主人’,有自己的大棚,也就有了‘錢袋子’。”對于大棚的經營模式,羅競男已有了思路。
同時,積極協調渭南師范學院、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與三李村簽訂校地合作協議,由三李村無償提供大棚這一實踐場地,高校提供相應技術智囊團隊,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開展校地人才戰略合作。
用真情“駐”進群眾心坎
采訪中,今年50多歲的村民李耀華來到村部,眼中泛著淚花:“小羅,我家春節前能住上新房多虧你幫忙,專門跑來跟你說聲謝謝?!薄笆?,不客氣,你以后有啥困難隨時來找我……”羅競男連忙起身說道。
曾經的李耀華家里,一個土坯房加上鍋碗瓢盆就是全部家當。從村干部口中羅競男得知,常年被腦梗折磨的李耀華,妻子早年去世,女兒正在讀書,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家里養的幾頭豬。走訪中,羅競男當場表態:“這個問題我來想辦法?!蓖ㄟ^自己的“娘家”單位共青團臨渭區委與相關部門多方協調,為李耀華爭取到危房改造項目、教育扶持資金和產業扶持資金。去年12月,李耀華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家,豬圈里豬崽子也多了起來。
如今,又是一年春耕時,羅競男也踏上了新的征程,繼續奔波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和三李村村民一起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