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巷道村村民楊鳳梅家,在堂屋最顯眼處看到一張有趣的“全家福”——楊鳳梅和她耄耋之年的婆婆、她的兒媳以及小孫子,照片里的三代媳婦兒臉上都掛著歡欣的笑容。“家里男人常年在外打工,我家是女人當家,這照片就是我家的寶貝。”
這張照片是巷道村的大學生村官靳丹拍的。她是2013年選聘的一名村官,服務于利通區板橋鄉巷道村。在這個純回民村里,90后的靳丹雖然是唯一的漢族,卻已是全村2368名村民交口稱贊的“照相姐姐”。
走村入戶 為適應農村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
初到農村,理想和現實的差別是擺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坎,在這陌生又靜謐的村莊里,不知自己該干些什么,突然有種進退兩難的感覺。為了盡快擺脫這種現狀,她抱著先當村民,再當村官想法,騎著電動車將巷道村6個隊的820戶走了個遍。認真梳理了一套村情檔案,制作了1000張便民服務卡,上面詳細記錄著她的信息及聯系電話,帶著“名片”下隊走訪,主動與村民拉家常、談農事、聊實事,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群眾的所需、所盼。通過這種方式,她發現只有把群眾當自家人,經常聯系溝通,增加彼此間的了解,在合理的要求范圍之內盡量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更好的開展工作。
真心實意 為群眾圓夢“微心愿”
結合自身實際她很想為村民做點什么,但發現農村工作并不容易上手,在走隊入戶時,她了解到一個情況:巷道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多數青壯年勞力常年在外打工,大部分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很多村民家里沒有張像樣的照片。于是,她發現照相是她力所能及而且很有必要的一件小事。照片能給予孤寡老人和孩子一些精神慰藉,也能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寄托對很多孤殘老人來說不亞于物質幫助。利用穆斯林“念夜”團聚的時間,她背上自己的相機和三腳架為特困戶拍攝全家福,看著照片上的一張張笑臉,是對她工作的最大認可,也是對她人生價值的實現,此舉之后,村里的小朋友給她起了一個“照相姐姐”的外號。去年7月份開始義務為村民照“全家福”,從最初為孤殘弱困戶照相,到后來擴展到為全村村民照相,不足一年時間,全村820戶人家中,已拍攝119張全家福。
主動作為,為群眾搭臺“唱戲”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又在農村的她,似乎與農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對農村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也更能體會農村生活的艱辛,逐漸熟悉村情后,她想要利用所學的物流管理專業知識來為村民致富找個路子。針對她村50多名務工人員長期從事長途運輸,首先在村里建立物流信息部,指導、幫助他們從網上尋找貨源、發布信息,使他們往返都有活,既節省了時間又能滿載而歸。漸漸地她又萌發了一個念頭:就是建立利通區巷道村物流協會,將全村個體運輸戶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采取抱團發展的模式,集體承包寧夏地區生產制造企業的第三方物流。利用網絡及物流信息部這個平臺,為個體運輸戶提供貨源信息,調度車輛批次,減少運輸成本,增加收入,在物流協會平臺上為村里運輸戶和外界牽線搭橋.
甘于奉獻,當弱困家庭的愛心使者
由于工作性質,她經常深入農戶家中,時間長了,她發現本村有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單親孩子10幾名,生活靠年邁的奶奶爺爺艱難維持,庭生活十分困難。她發動愛心人士募捐資金1200元,登記兒童的身高體重后利用周六周天購置羽絨服,當新衣服穿在兒童的身上時,她輕輕地松了口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孩子是暖暖的。
在走訪巷道5隊村民的過程中,發現馬平家生活非常困難。馬平,是一位低保戶,今年18歲,出生在一個多殘家庭里,父親肢體殘疾并患有腦血栓于2012年去世,母親智力殘疾,喪失言語能力,哥哥是個聾啞人,自己本身也殘疾,一直在輪椅上度過了18年的生活,去年政府出資免費為她做雙下肢矯形手術。由于術后傷口護理不當,右腳出現了化膿情況,她與村書記立即送馬平前往寧夏附屬醫院吳忠分院進行救治,主動與鄉民政所、利通區民政局溝通,為其申請民政救助資金3000元,組織社會愛心人士捐款10150元。目前,馬平已住院22天,傷口正在恢復中。這件事讓她感受到服務群眾不一定是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要辦好一件件群眾關心關注的實事好事,她們要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讓幫助別人的人得到鼓勵,從而帶動更多人去幫助別人。
大膽探索 為支部發展盡綿薄之力
“火車跑的快全靠頭來帶”,作為巷道村支部班子的一名成員,而且學歷最高,無形中增加了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等問題常常成為她思考的問題。她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解決村級無錢辦事的問題。結合巷道村自身實際,她與支部書記多次磋商,大膽探索,集思廣益,開展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創業模式,流轉土地334.66畝,種植速生白蠟、旱柳690900株,自己與群眾一道參加栽植、除草等勞動環節。她有一名女大學生村官成了當地群眾眼中的“女漢子”。通過項目化管理,預計三年后每一株苗木盈利10元,可為村集體增收130余萬,為參與群眾增收7萬元,切實解決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農民增收困難問題,夯實了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經濟基礎。同時她在提升村級服務上下大功夫,整合村級各功能室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建立完善了各項制度,拓寬服務平臺。巷道村支部成為鄉黨建工作的排頭兵,被確立為“吳忠市服務型黨組織試點”村支部。
農村是一片沃土,需要大學生村官在在新農村建設的廣闊天地里干事創業、大顯身手;在服務群眾中增長本領、磨練意志;讓青春在進取中不虛擲,讓青春在實干中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