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春寒料峭,乍暖還寒,159支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477名市縣駐村干部,帶著組織囑托,帶著群眾期盼,奔赴河北省大名縣159個貧困村。
兩年多來,800多個日日夜夜,大名縣上演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扶貧壯歌 ”。
王占龍和村干部們在馬時莊村了解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只為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隊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弊ズ命h建、夯實基層組織建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
2016年2月24日,邯鄲市規劃局駐黃金堤鄉馬時莊村工作隊到村后,迅速召開村“兩委”班子摸情況、拿措施,然而,頻頻遲到的村干部讓工作隊成員有些尷尬。進一步了解得知,村書記馬新強身體不好,工作精力不集中,群眾滿意度不高;村主任金玉枝是一位83歲的女同志,辦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余6名“兩委”干部,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干事動力不足,帶動力不強。
“這樣的班子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第一書記王占龍意識到,提升“兩委”班子戰斗力,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務之急。
為選好帶頭人,工作隊多方“納言”,先后召開5次黨員大會、8次群眾代表大會,走訪群眾900余人,最終決定由年紀輕、能力強、學歷高、人脈廣的馬振林擔任支部書記,負責馬時莊村全面工作。并及時調整了兩名年齡偏大的村干部。
新任村班子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重托。在工作隊的支持下,書記馬振林多方融資,新建了三個小廣場和一處公共廁所,建成了老年活動中心和圖書閱覽室,硬化村內主要道路14條,硬化便道3500余米,新建綠化廊道2條,改造低壓線路5300余米,修理路燈120盞。
工作隊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從致富能手、產業帶頭人、復員退伍軍人和回鄉青年中培養了4名入黨積極分子。根據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讓42名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制定幫扶方案。村委委員馬子良帶頭將臨路的一處舊宅院交給村集體免費使用。在村干部的帶動下,村民馬子昆無償將一處宅院讓出來,建設村民休閑娛樂廣場。
楊玉洋陪伴留守老人夏青芳過春節
只為留下可持續的脫貧產業
“剛來村里時,環境臟亂差、辦公室破陋、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干部精神疲沓,我還真有些不適應?!睏钣裱笳f。
2017年9月5日,楊玉洋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來到大街鎮雙臺村擔任第一書記。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楊玉洋破解困局指明了方向,半年后,楊玉洋交出了一份“年中試卷”。
成立雙臺玉帶種養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開展肉羊和仔羊養殖,投資56.4萬元的“貧困戶集體寄養肉羊”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申請河北省發展集體經濟試點村,200萬元資金初步獲得批準;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康仁堂藥業技術團隊支持的中藥種植項目,試種工作順利展開;注冊成立雙臺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平臺,已經開發和正在研發的系列工藝品、紀念品、食品有16個品種;整合現有資源,設計打造的“雙臺村精準脫貧農業產業鏈”項目,簽定了投資協議。這些項目實施后,將在雙臺村實現“肉羊養殖—中藥種植—飲片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給村集體經濟插上一雙翅膀,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半年多來,楊玉洋18次往返于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廣東等地,行程2.2萬多公里,動員親戚、同學、戰友共同助力雙臺村的脫貧攻堅。因大部分時間在外奔波,楊玉洋的在職博士課程連續四次請假。2017年11月13日,北京大紅門公司來村考察養殖項目,遠在山東的老父親打來電話,說他的母親在醫院檢查出乳腺癌中后期,需要馬上手術,希望兒子能回到身邊。然而楊玉洋實在脫不開身,只能讓妻子帶著7歲的兒子回老家照顧老母親??吹交加袊乐仃P節炎拄著拐杖的爺爺,攙扶著剛剛手術后的奶奶時,楊玉洋的兒子忍不住給楊玉洋打電話:“爸爸,你到底忙什么?。俊甭牭胶⒆勇詭ж焸涞脑捳Z,軍人出身的楊玉洋心里五味雜陳,眼角流下了淚水……
今年春節前,當得知村里貧困戶、留守老人夏青芳20多年來都是一個人過年時,楊玉洋放棄了回家團聚,留在村里陪夏大娘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面對當地記者的采訪,楊玉洋只說了一句話:“黨員干部就應該這樣做!”
最近,楊玉洋又做了一項決定,除了每月留下2000元生活費,將掛職期間的工資和補助,全部捐出來用于修建村里的文化廣場。他說,“想為村里多留下一些財富?!?/p>
楊梅在查看大棚蔬菜長勢
只為留下前瞻性的發展理念
楊梅,冢北村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10多歲的孩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束館鎮冢北村位于縣城東35公里,與山東莘縣接壤,位置偏遠,經濟條件差,全村2900多人中,有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66名貧困人口,是束館鎮最大的貧困村。就是在這樣一個貧困村,市統計局駐村第一書記楊梅,一呆就是兩年。
2016年,當楊梅帶領兩名隊員到村時,冢北村的班子剛剛調整。村干部雖然有通過發展產業造福一方的想法,但具體干什么、怎么干,卻沒有明確思路。
經過聽取各方意見,結合冢北村實際,楊梅打算通過發展果蔬大棚,把冢北村建成綠色果蔬基地。為爭取項目落地,楊梅多次登門,邀請市縣領導到村里現場辦公,先后解決了園區生產路、排水設施、市場建設等困難,還自籌經費帶領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到莘縣、壽光等地參觀學習,組織大棚種植戶交流經驗。
在土地流轉中,有的村民瞻前顧后,顧慮重重,可沒少讓楊梅費心。她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刮風下雨,甚至不怕吃閉門羹、碰硬釘子,多次上門,耐心勸導,直至做通工作為止。村民史改素家的4畝地在基地的中心位置,如果這塊地不能流轉出來,整個計劃就會泡湯。2016年冬天,楊梅帶著隊員上門?!澳銈儼盐业牡厥兆吡耍颐磕甑柠溩印⒂衩拙蜕偈樟?,再說萬一以后這個地不還給我怎么辦?我就吃虧了。”剛開始,史改素始終不同意將這4畝地拿出來?!岸?,咱們來算一筆賬,您種一畝麥子、玉米毛收入1700多塊,刨去種子、化肥、澆地得1100多塊,一年收入只剩600塊,4畝地一共2400塊,出租一畝地租金1000塊,您不用風吹日曬一年就能輕輕松松拿到4000塊,您還可以打個零工,再多一份收入,讓村委會給您簽個協議,這個地終究是您的,誰也拿不走,您再好好考慮考慮!再說以后咱們冢北村富起來了,也有您的一份功勞啊?!睏蠲房嗫谄判牡亟o史改素算起經濟帳,終于讓她轉過彎來,同意將地流轉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個白天黑夜,風吹日曬,冢北萬畝果蔬基地項目終于落地。已經建成使用的核心區第一期,包括高檔鋼構棚和冬暖棚55個、春秋棚110多個,占地面積700余畝,初步形成了育苗、種植、銷售一體化格局。2017年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畝均收益1.5—2萬元,是傳統產業的10倍以上,全村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左右,有效帶動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本報通訊員 朱志立 張文鋒
本報記者 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