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海晏訊(通訊員 李國蔚)近日,走進青海省海晏縣三角城鎮海湖社區的雜糧驛站,貨架上碼放著來自金灘鄉岳峰村、青海湖鄉達玉五谷村等聯建村的青稞餅、牦牛酸奶等10余種農特產品,這是“產業聯營”模式下,“牧區供產品—社區拓銷路”的生動實踐。
針對農牧區人口空心化、跨域治理碎片化等問題,今年以來,海晏縣推行“村社聯建·城鄉聯動”工作法,通過黨建聯抓、底數聯排、資源聯享、產業聯營、文化聯創、矛盾聯調、服務聯動“七聯”行動,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以強化組織保障為核心,系統推進聯建工作。深入調研精準破題,成立專項調研組下沉村社開展調研,聚焦“社區服務難度大、村級產業銷路窄、基層治理力量少”等關鍵問題,出臺實施村社聯建·城鄉聯動“雙聯”黨建工作法方案,明確“七聯”行動的12項核心任務和17家責任主體,建立“縣統籌、鄉主抓、村社落實”三級責任體系。立足各村(社區)地緣特點與資源稟賦,召開聯建工作專題座談會,7個社區與29個行政村簽訂聯建協議36份。
錨定“村社聯動建、信息促治理、服務惠民生”目標,全力構建“村社一體、產居雙贏”發展格局。黨建聯抓聚合力,推行流動黨員“雙向共管”機制,實現125名流動黨員“流動不脫管”。創新開展“一月一主題、一季一特色”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建立村社黨員結對互訪機制,深化黨員雙向交流互動;底數聯排提效能,整合多部門數據資源,建立聯建村社人口動態管理臺賬,精準摸排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需求,開展定向幫扶服務;產業聯營促增收,創新“多村聯社”模式,依托社區“資產經營型”發展路徑,打造“牧區供原料—社區深加工—企業拓市場”產業鏈條,實現畜產品就地加工增值;資源聯享促治理,組建“村社聯防隊”,村社共享應急物資儲備,開展地震救災、草原防火、防汛搶險等應急演練,構建起資源互補、力量共享的村社快速響應機制。整合村社老黨員、退休老干部等人員力量,成立聯合調解組,成功化解鄰里糾紛、務工矛盾等;服務聯動惠民生,組建“聯建服務團”,開展技能培訓、健康義診等惠民活動;利用社區收益資金實施民生微項目、解決群眾微心愿。
健全機制,確保聯建落地見效。建立“縣級統籌定方向、鄉鎮主抓強落實、村社聯動促執行”三級責任體系,細化21項聯建任務并明確時間節點;建立定期聯席會議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統籌各類資源,司法行政部門全程提供聯建協議簽訂、收益分配等環節法律支持;財政部門強化資金統籌保障,規范聯建項目財務管理;“海晏縣愛民社會服務中心”等4家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