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抱間,一棟棟白墻紅瓦農宅高低錯落,沿219省道而建。村口最顯眼的兩座聯排建筑上方,鐫刻著鮮紅的名稱——“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崔顯芳烈士紀念館”。
這里是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田莊村,走出了京西大地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創始人崔顯芳,培養了京西山區第一批共產黨員,是一片見證革命精神澎湃的土地。而今,“薪火田莊”小有名氣,吸引了八方游客前來聆聽革命故事,感知紅色文化,這里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強化黨建引領,發展特色鄉村振興品牌的一個生動實踐之地。
建強隊伍“跟黨走”
9月27日上午,京西飄起了蒙蒙細雨,山里氣溫驟降,但田莊村依然紅火熱鬧。門頭溝區委組織部要來給村里頒發“北京市現場教學點”牌匾,村黨支部書記崔春洪領著人布置會場;一批批來自各單位的黨員相繼到來,支委白利琴口才好,忙著引導紀念館參觀和解說……
走在田莊村,“學黨史、報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等紅色標語不時映入眼簾,鮮艷醒目。九十年前的夏天,崔顯芳被逮捕,受到嚴刑拷打。營救出獄后僅過了12天就犧牲了,彌留之際,他在大兒子的手心里寫下“跟黨走”三個字,這不僅是對子女的深情囑托,更成為田莊村一代又一代黨員的堅定信仰。
薪火相傳,意為“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黨政部門的支持下,田莊村提煉“薪火”文化理念,創建“薪火田莊”黨建品牌,開啟“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的探索之路。
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為此,田莊村強化村“兩委”工作主體責任,抓實黨員隊伍建設,實施“三起來”工程:把黨員集結起來,通過黨員戶亮牌、黨員責任區亮崗、黨員亮承諾、黨員辦實事亮成績,讓黨旗紅遍村落;把網格建起來,建立黨員責任清單和黨員包戶機制,把群眾訴求解決在網格中;把資源整合起來,與北方工業大學等黨支部結成“紅色1+1”支部共建對子、帶動增收。
“正是田莊村‘兩委’班子成員賡續紅色血脈,重學習,強黨性,講團結,肯實干,黨員群眾心往一處想,聚成一股勁,田莊的好山好水好故事才得以轉化為好效益。”雁翅鎮組織委員董兆松認為。經過十多年努力,田莊村由一個村容雜亂、滿山破石頭房的深山窮村蝶變為“北京市紅色景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順著村主干道,崔春洪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村莊規劃,突然聽到一串喊聲:“崔書記,崔書記!這是我家剛烙的貼餅,您拿幾張嘗嘗!”只見一位大娘追過來,急急忙忙地從手提袋里掏東西。崔春洪連連擺手不肯收:“別介,您留著自個兒吃,謝啦謝啦!” 幾張貼餅,表達心意,也見證了村民對黨組織的肯定和認可。
擦亮“紅色”育產業
田莊村地處京西深山,山多林多耕地少,傳統農耕產業難以大規模發展,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謀生。“小時候冬天沒有菜吃,父親去區里背煤掙錢,買顆大白菜,走一百里地抱回家。”崔春洪對“老田莊”的窮苦感受頗深。
傳統產業發展不起來,如何把振興之路走通?“必須挖掘本地特色優勢。沒有耕地,還有好山好水,田莊還是崔顯芳烈士故居、田莊高小黨支部舊址、南山秘密交通線、雁翅鎮革命烈士紀念碑等所在地。”村黨支部意識到,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特色休閑文旅產業才是發展方向,田莊要成為集生態觀光、民宿體驗和紅色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修繕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和崔顯芳故居,新建崔顯芳烈士紀念館;深挖革命歷史,出版發行《田莊生紫荊》,呈現崔氏“一門四烈士”英雄事跡,以崔顯芳為原型創作話劇《跟黨走》。
開辟講述京西革命征程的2.5公里星火之路,建設青山花田間的徒步路線星火玫瑰谷;開發11類“薪火田莊”文創產品;將閑置小學改建為帶有特色民宿體驗的黨性教育綜合體;設計新建再現革命時期黨支部風貌的“紅滿天大食堂”,追尋紅色記憶。
“通過一批紅色項目,構建起集多個功能元素組成的綜合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村民致富的產業優勢。去年基地共接納游客1.5萬余人,收入187萬元。”崔春洪介紹,近三年村集體收入提升到500余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漲到2萬元。
雁翅鎮,因分布呈大雁形狀而得名,鎮子主干沿永定河延伸,兩個“翅膀”分叉為田莊溝和大村溝。2022年田莊溝域黨委試點組建,抱團溝域6個村,與妙峰山鎮澗溝村、齋堂鎮馬欄村協作開發短期精品研學游路線,以區域化黨建帶動文旅產業發展。
中午1點多,北京市某單位退休人員黨支部來踩點主題黨日活動路線,駐村第一書記李思偉匆忙扒拉了幾口飯,開上電瓶車帶客人重走南山秘密交通線。迎著獵獵山風,他拔高嗓門豪情滿懷地對記者說:“我現在滿腦子都是項目、產業。下一步我們想引入先進優質的服務管理主體,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合作開發更多的休閑文旅項目。”
“詩與畫”中謀幸福
青山綠樹掩映,房屋古色古香,路旁月季花搖曳生姿,處處充滿紅色氛圍的田莊村,還獨有一份京西山村的靜美。
“你現在看到的這條主干道,還有路兩邊的設施,都是剛剛恢復建設完的。”去年七月底,北京遭遇極端強降雨,門頭溝區多地山洪暴發,湍急的洪水滾滾而下,沖毀了多年的建設心血。說起村容村貌,崔春洪心疼過后,又重拾信心。“要說黨的力量就是大。災后各級黨委政府都給予幫助,黨員領著村民自發清理沙石淤泥,大家一條心,恢復重建速度很快,對產業的影響比較小。”
田莊村每8人中就有1名黨員,村里組建了76人紅色黨員志愿服務隊,設立“紅色先鋒崗”6個,成立環境整治“黨員先鋒隊”,實行網格化管理,黨員劃責任區包戶,示范帶動村民群眾一起創建美麗家園。
近年來,門頭溝區布局“詩畫鄉村”建設,田莊村黨支部緊抓好機遇,開拓新思路,謀劃村莊景觀微改造、精提升:不再重建道路兩旁的水泥圍墻,改用原生態石頭砌成花圃,增添主客共享新空間;村間小道上修葺鵝卵石花池,保留了早年石頭房和水井;路旁零散閑置土地改造成農耕小菜園,分割成塊,由企業等單位領養租種,既美化了村莊,又豐富了游覽體驗。
詩畫鄉村,不僅要“山水村居如畫”,還要“和美生活如詩”。村中定期組織秧歌隊、聒子鼓隊、合唱團等演出,舉辦弘揚孝道冬至餃子宴、青茶山娘娘廟會,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文化中心禮堂也免費對村民開放,讀書看紅色劇目,參加科技、衛生保健培訓,方便舒適。村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通過網格化管理和“接訴即辦”,直達村黨支部快速解決。
幾年前,漂泊在外的王一鵬回到村里,開起了飯館、民宿。村內基礎設施的完善、面貌巨大的改變,增強了他為美好生活奮斗的信心:“我們一直在改進服務品質。所有來田莊參觀旅游的人,或者騎友,來這消費后能成為回頭客,是我最大的愿望。”
以黨建為旗,走在新時代“薪火田莊”興村之路上,田莊村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堅定,正如村民贈予紅滿天大食堂的對聯所書,“紅旗漫卷初心在,綠水青山幸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