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60畝茶園承包價遠低于市場價問題,福建省福鼎市竹陽村簽訂補充協議,使村集體增收27萬元;針對福鐵山莊項目拖欠租金問題,南安市福鐵村終止舊合同,增加村集體收入20萬元;針對村部綜合樓承包金未到位問題,福安市秦溪村通過督促催繳,催回所欠租金11.4萬元……
看好“家底子”,守好“錢袋子”。近年來,福建省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列入“點題整治”群眾身邊“微腐敗”和不正之風突出問題清單,一手抓查擺問題清理整頓,一手抓監管方式創新提升,縱深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有效維護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合法權益。
截至7月底,福建全省累計發現農村集體“三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7255個,完成整改7184個。核查農村集體經濟合同4.71萬份,查擺不規范合同4279份,收回被拖欠租金1.31億元。排查出財務管理不規范問題2767個,清退收回2258萬元。
集中攻堅,推動“銷號式”整改
自1967年起,莆田市仙游縣金山村1680畝的山林地開展合作造林,因合同遺失等原因,承包者和村集體利益均受到損害。“三資”監管專項整治排查發現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后,縣里組織工作專班,提出了解決方案,村集體獲得3萬元收入,承包者今年1月拿到《林權證》,4月取得《采伐證》,困擾該村50余年的山林權糾紛得到了圓滿解決。
“較真碰硬,集中攻堅,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著落。”2021年以來,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成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小組,每年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召開黨組會聽取進展,解決問題,部署推動專項整治走深走實。
對群眾舉報的問題,建立線索臺賬,實行縣級受理、市級巡查、省級督辦工作機制,及時組織人員深入鎮村查閱資料、走訪干部群眾,做到7日內受理、30日內核實反饋。為加大基層工作推進力度,省農業農村廳組隊分赴24個縣(區)48個鄉鎮85個村,開展專項整治工作督導。
“現在村集體終于有了穩定的收入。”清流縣龍津鎮俞坊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慶沖說。因承租企業經營不善,該村48.79畝土地租金長期無法收回,縣里督促龍津鎮和俞坊村啟動法律訴訟,順利收回被拖欠的24萬元租金。村里將該地塊轉包給返鄉青年經營采摘園,迎來一批又一批游客,帶動了村民增收。
“‘銷號式’推動整改到位,對群眾舉報和排查核查審計發現的問題,實行清單式管理,能馬上整改的立行立改,問題復雜的明確整改措施和時限,涉及違法違規的及時移交紀檢監察、司法部門處理。”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介紹。三年多來,全省查擺整改“三資”問題4萬個,收回資金、資產5.7億元,收回土地等資源性資產3.8萬畝,增加村集體租金收入1.5億元。
創新監管,有效防治“微腐敗”
福清市新厝村有魚塘2350畝,針對群眾反映魚塘承包手續不透明、長期被低價包等問題,福清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工作專班,指導新厝村通過法律訴訟渠道收回被侵占的集體灘涂(433畝),并成功發包,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80余萬元。
“通過各個環節記錄留痕、資金支付網銀轉賬等辦法,村里的事務更加透明,有效地防治了‘微腐敗’。”福清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現在,福清市511個村(社區)全部采取網上審核審批、銀聯收付,2022年以來,網上審批支付共計16.8萬筆、33.2億元。
不僅在福清,在全省范圍內,福建大力推行村財非現金結算,全面實施村集體大額收支銀行轉賬、小額收款二維碼繳存、小額支付村務卡結算方式,推廣“網上審批、非現金結算”銀農直聯結算方式,對村級財務管理進行全過程軌跡監督,有力遏制坐收坐支和備用金管理不規范等財務制度執行不到位問題。截至目前,已有94.9%的村開通小額繳費二維碼、92.7%的村開辦小額支付村務卡。
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和改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推動“三資”監管更規范,更高效。在現有線下信訪、電話、信箱等渠道基礎上,福建創新搭建線上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對接“閩政通”App,全天候接受農民群眾對“三資”問題在線舉報留言。累計瀏覽量18.94萬次,收到群眾留言474條,均已按時辦結。
在全過程強化數字監管方面,組織各地自建平臺與省平臺數據對接匯交,推動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信息平臺與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信息平臺對接,將村集體“三資”管理、公開、交易等全環節納入監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78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全國平臺建立賬套,完成率達44.5%。
在推進村經濟合同網上公開方面,建設村級財務網上公開系統,與省紀委監委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全面對接,實現手機端對本集體成員網上精準公開。截至目前,福建全省95%以上的村已完成集體經濟合同錄入,累計上傳9.2萬份租賃、發包經濟合同,涉及金額445.2億元。
長治長效,做好“后半篇文章”
“要強化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項目資金管理長效機制,做實專項整治工作‘后半篇文章’。”8月上旬,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郭宋玉帶隊赴福州市等地調研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治理時說。
長治長效,守住村集體的“家底子”“錢袋子”,為推動整治成果長效化,形成長效監管機制、發揮常態化效應,福建省建立省統籌、市縣鄉抓落實工作機制,推動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內容,形成省市縣鄉村上下貫通、一體推進的整治格局。3年多來,圍繞薄弱環節和風險漏洞,全省出臺、修訂、完善了80多個政策文件和一批制度執行規范。
“將‘三資’管理規范起來,村里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曾被廉政提醒處理的南平市延平區夏道鎮徐洋村老報賬員張善忠感慨地說。在“三資”管理專項整治中,夏道鎮共發現整治了11個問題。
為規范集體資產資源交易,福建省建立集體經營性資產全面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公開交易制度,加快推進12個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試點和兩個全國農村產權交易規范化試點工作,促進資產資源合理流動、保值增值。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成交農村產權交易3307宗、交易金額30.9億元。
在強化集體債權債務管理和村級小型工程監督方面,完善年度資產清查制度,推動地方制定舉債審批程序,約束村級舉債行為,3年來共化解村級債務25.7億元。探索建立村級小型工程建設公開機制,通過省紀委監委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對50萬元以下的小型項目決策、發包、施工、驗收等全程實時直播、信息公示。
“三資”監管,關鍵在人。為從源頭上提升集體“三資”管理效能,福建建立了常態化、分層級定期培訓制度,對委托代理會計、村報賬員、村干部等開展政策業務培訓,加強警示教育。截至7月底,已培訓1548場次,培訓人員6156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