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赤鷲鎮,田間地頭涌動著干事創業的熱潮。普橋大磨丹村新硬化的265米水泥路直通果園,東核村修補的300米道路裂縫保障運輸車輛暢行,阿納宰村擴寬的3.6公里進村道路方便群眾往來。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正是赤鷲鎮創新開展“兩問一訪?敲門問需”行動的初步成效。
赤鷲鎮借鑒浙江等地經驗,推行“問民生小事 + 問發展大事 + 常態化走訪”機制,組建46支“敲門小分隊”,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建立“一戶一檔”,將服務延伸至群眾身邊。2個月集中走訪中,全鎮10個行政村征集到“村集體最需做的事”120 余件、“我家最需幫助的事”200余件。普黑泥村村民老張感慨:“原以為修抽水站要拖到年底,沒想到反映后第二天干部就來查看,現在人畜飲水不愁了。”
針對300余條訴求,赤鷲鎮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成效清單”閉環管理機制。各村黨組織按“合法合規、力所能及、民生優先”原則,將120件民生實事納入“村民議案”,經“黨員大會初審+村民代表會議票決”,確定85件重點事項并明確責任與進度。普橋村紅薯產業項目為14戶監測戶免費供苗、簽訂保底收購協議,預計戶均增收3000 元;咀咪哩村228米道路拓寬工程僅20天竣工,村民自發監督,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辦”。
赤鷲鎮實行“月調度、季評估、年問效”,在村務公開欄晾曬進度,成立監督小組對85個重點項目“掛圖作戰”。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溝渠修復等32個民生項目,惠及3000余人。黃家莊村道路拓寬提升農產品運輸效率,平地村道路硬化方便農戶勞作,赤鷲村二租田村道路改造改善人居環境。
隨著民生實事落地,“干部圍著群眾轉”成為赤鷲鎮工作常態。下一步,赤鷲鎮將深化“兩問一訪?敲門問需”長效機制,建立動態需求數據庫,“民生實事票決制”向村民小組延伸,進一步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實現政府服務供給與群眾實際需求的精準對接,形成雙向互動的基層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