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桑梓鎮后辛莊村,一座以果蔬銷售為主題的鄉村現代農業園區已初具規模。該村黨支部以“百村示范”工程為契機,大力培育農業新品種,聘請農科專家支持,打造以特色西瓜、西紅柿和甜瓜為主的支柱產業,同時積極聯絡凈菜進京項目,建設可容納180噸農品的冷鏈存儲基地,通過錯季銷售、共享儲存,實現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形成供儲銷一體的農產品產業鏈。
據介紹,2024年,天津市薊州區委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在全區26個鄉鎮、949個村中推進“百村示范”工程,并將它確定為區委書記“書記項目”,帶動鄉村建設整體水平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產業引領 以強村富民匯聚“百舸爭流”新態勢
產業興則農村強,通過實施“百村示范”工程,一批創新創業代表爭先涌現。東施古鎮韓家筏村,引進裕豐種業有限公司,建設天津首家現代種業科技園“種子硅谷”,園區培育的辣椒、西紅柿等新品種種子暢銷市場,每年盈利200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就業120余戶。下窩頭鎮老曲莊村創新模式,生產、銷售網紅產品天然醪糟古法發酵酒釀面食系列產品,既解決農戶糧食出路問題,也助力村民增收。
薊州區始終把產業興旺作為“百村示范”的“龍頭工程”,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先后深入86個村一線調研、一線推動,示范帶動鄉鎮和重點村黨組織書記牽頭領辦、真抓實干,大力探索農業產業升級、盤活閑置資源等強村富民渠道,著力打造旅游、富硒、蘑菇、鮮花等系列特色小鎮。2024年全區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年農業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薊州農品入選“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品牌,“農品進京”銷售額突破13億元。
深挖底蘊 以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徜徉于“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房山上”的滿族老民居,再學幾個“中間一根棍兒,兩邊都是刺兒,有圈兒又有點兒”的滿族文字,濃郁的民俗風情撲面而來。隆福寺村與清東陵僅一山之隔,屬于孫各莊滿族鄉。
在村中規模最大的德龍居民宿內,香噴噴的滿族“八碟八碗”擺滿飯桌,游客交口稱贊。村“一肩挑”石金生說,“現在村里的民宿有14家,村頭的那家正在建,去年建的3家也已經試運營,從去年國慶節到今年春節期間,我們村接待游客3000多人……”,越來越多人吃上了“旅游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挖掘文化資源,隆福寺村文旅產業正盛,薊州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文明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越走越近。
為幫助村莊挖掘文化底蘊、做強文旅品牌,以文化賦能旅游、藝術體育點亮鄉村,扶持更多的村托起“金飯碗”。2024年,薊州區委以“百村示范”工程為抓手,組織40余家區直部門從政策指導、資金支持、行政審批等方面著手,梳理匯總涉農政策資源150條,形成政策“工具箱”,通過加強宏觀引導,增強政策疊加,建強機制保障,升級打造西井峪“石頭村”、魯家峪“杏花村”、孟家樓“紅色美麗村”等一批示范品牌,全區建成市級鄉村旅游片區15個,高端民宿發展到405戶,國家級民宿數量在全國地級市(區)中名列前茅,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全年接待游客2643萬人次、旅游收入221億元。
利民為先 以黨建賦能打造“善治善為”新體系
作為典型的城中村,漁陽鎮東北隅村外來人口多、流動性大等問題大大增加基層治理難度,通過實施“百村示范”工程,動員黨員、退伍軍人、水電暖專技能手成立“紅色管家”便民服務隊,實施“一周一清潔、一周一掃除、一月一整治”,開展與村民、流動人口“結對幫親”,實現了服務村民“零距離”、矛盾調解“抓源頭”。
在馬伸橋鎮西葛岑村,村黨支部聚焦培育文明新風,通過開展“五好家庭”評選、舉辦重陽“壽桃節”、成立紅白理事會、明確移風易俗約定事項、推動家風家訓上墻,撬動文明新風“大變化”。
實施“百村示范”工程,薊州區始終把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試金石”,突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各鎮村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公開項目進展情況、加強向群眾匯報,通過大力開展“初心印薊”活動,扎實推進“六治工程”,創新警格網格聯動、派出所司法所律師所“三所”聯動,全面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推出“便民一表通”、幸福暖“新”坊等平臺載體,不斷構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薊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