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我來到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愛園鎮張唐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扎進蘇北平原這片“一稻一麥”的土地。“三夏”時節,麥浪翻滾,收割機轟鳴,空氣里彌漫著陽光炙烤麥稈的焦香。不知不覺間,衣角袖口總會沾上細碎、扎人的麥麩。這不起眼的金黃碎屑,成了我這個選調生融入鄉土的無聲印記,也見證了我對腳下這片土地最真切的體悟。
麥麩沾衣,才懂農時金貴。剛來時,“搶收搶種”工作只是文件中的詞匯。站到地頭,看著收割機輪番上陣,聽著調度員嘶吼的呼喊,感受鄉親們緊盯天氣變化的焦灼,才明白“麥熟一晌”是懸在所有人頭頂的倒計時。作為到村任職選調生,我時常穿梭在曬場、田埂、農戶家協調調度,查看進度,傾聽急難愁盼,麥麩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沾上衣角袖口,帶著陽光的燥熱和麥芒的微刺,被刺紅的皮膚,就是農時緊迫烙在身上的印記。一粒麥從田間到倉里,背后是多少無聲的汗水與揪心的等待?深扎基層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這句話的分量。
沾著麥麩,才知鄉親難處。坐在辦公室里,問題總歸是“機器不夠”“地方難曬”。可守在曬場看人翻麥子,蹲田埂聽老農掰扯收成,才真正摸到難處的筋骨:農機手忙碌一天的疲憊,老人守著濕麥子無處攤曬的愁容,糧販壓價時鄉親們悶聲的嘆氣。衣上這些麥麩,像一根根靈敏的觸須,讓我接收到麥田深處最真實的信號,讓我丟掉“想當然”:協調機器,不是填個表,得追著機主跑,算準地塊的茬口;騰曬場,也不是一句話,得一家家商量,勸鄰里合用院子、錯開時間……這些瑣碎的“跑”和“磨”,是麥麩沾在身上后,心里那份“等不起”催出來的勁兒,時刻把鄉親事看作自己事,真正把他們的“上心事”變成自己的“心上事”。
拍掉麥麩,方曉農時未歇。最后一車麥子剛入庫,地頭的水泵就突突響起來,剛卸完麥子的拖拉機,轉頭就掛上了旋耕犁。曬場邊樹蔭下的那塊西瓜還沒吃完,焦灼的“催水”聲已經此起彼伏:“小王,水用完了,下一茬的水什么時候灌上?”“育好的苗,沒水就蔫了!”協調水源成為了我最關心的問題——追著水管站問流量,掐著時間算輪灌,在爭水的鄰里間兩頭說和,嗓子冒煙,腳步生風,總算,水引到了渠里,流進了干渴的秧田。衣襟上拍打掉的麥麩,轉眼就被新翻的泥漿濺上了點。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這片土地交付的責任,并非止于顆粒歸倉,更在確保每一寸翻開的泥浪里,都能準時落下希望的秧苗。
作為選調生要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基層,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麥麩會落,但這泥土的托付和守護的責任,已深深融進血脈——讓每一寸土地不誤農時,顆粒歸倉,就是我們守護鄉村振興最堅實的腳步。
王子威
王子威(左二)在田間協調農機調度。(泗陽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