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義烏市行政村調整,五個村合并成一個現在的隴頭朱村。
新村成立不久,我和村兩委班子研究村規民約,制定了治村標準——“紅梅指數”。之所以取“紅梅”,因為我們祖先酷愛梅,我們村的村花也是梅花。
“紅梅指數”主要有兩部分組成:黨員十二分制、村民百分制。包含環境保護美、庭院潔凈美、鄰里友善家庭和睦美、古村風尚美、公益奉獻美5大類,干得好加分,做得不好減分,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戶黨員聯系若干戶群眾,聯系戶的“紅梅指數”被扣分,黨員的“紅梅指數”也會受到影響。
從檢查、監督、評分,都有一套規章制度?!凹t梅指數”每月統計一次,每季度評定五梅、四梅、三梅等級一次。普通農戶90分以上的為五梅,80-89分為四梅,80分以下為三梅。每年度評定“五梅榜”一次。每次判定的分數和等級都在村文化禮堂張榜公布。根據制度設計,“紅梅指數”與村民息息相關。比如,每月排名前30%的農戶可以領取10個“紅梅幣”,用來兌換生活用品;季度達到五梅等級的,可享受在村居家養老中心免費用餐一個月的福利;村里發展經營性項目,收入分紅與“紅梅指數”掛鉤。根據指數考核需要,設立了檢查組、審核組、監督組、運用組等專項工作組。
一開始,“紅梅指數”也遇到了堵點痛點。比如,村民對這個辦法接受度不高,覺得我們是沒事找事,我們村干部登門宣傳解釋;比如,一段時間運行下來,加分扣分的設置不盡合理,我們聽取意見調整。一年過去了,“紅梅指數”滲透到村莊治理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我們隴頭朱村的治村"法寶"。村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無所謂到在意。同樣,“紅梅指數”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單位和部門的關注。建設銀行將“紅梅指數”納入信用體系管理,對達標農戶可給予最高授信30萬元的無抵押信用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