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隴縣曹家灣鎮,靜靜流淌的咸宜河邊,坐落著一個頗有歷史的村莊——流渠村,村如其名,山環水繞、氣候宜人。
金秋時節,村里一片豐收盛景:一輛輛滿載蘋果、食用菌的車輛,沿著筆直的村道發往外地,煙農們圍著烤煙爐分揀煙葉,村民們趕著季節在田里種麥、育苗,古老的村莊歡聲笑語、生機勃勃。
“以前咱村的產業單一,沒啥市場競爭力,現如今我們聽盧書記的話,下力氣打造精品農業,才半年時間,村里的香菇就賣到了省外。”流渠村佳元香菇合作社負責人凌軍手捧菌棒,笑瞇了眼。
凌軍所說的盧書記,就是流渠村第一書記盧佳。33歲的他,年輕有闖勁,干起事來風風火火。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盧佳有自己的“三板斧”。
盧佳在村民小院里召開“板凳說事會”。
駐村伊始,盧佳訪民情、做調研,馬不停蹄。緊接著,他組織全村“大討論”,村干部和黨員群眾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關乎產業、民生的好想法。他把這些意見建議認真記下來,結合自己的調研,給流渠村全方位“把脈問診”,熬了兩個通宵,拿出了一份以抓黨建、興產業、辦實事為主要內容的發展規劃。
“盧書記將規劃初稿放在我眼前時,我還有些懷疑,等翻了幾頁,眼前一亮,覺得規劃既貼近實際、又解決問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袁興利笑著說。
規劃有了,執行是關鍵。如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在村“兩委”會議上,盧佳為流渠村量身定制了黨建“四抓”工作法,抓制度規范、抓理論學習、抓質量提升、抓特色品牌,通過辦實事、興產業、贏民心,讓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盧佳打算,辦實事從改善人居環境、旱廁改水廁入手。然而,要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確實難度不小,在入戶宣傳時,他屢屢吃“閉門羹”。為此,他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先從家庭條件較好的群眾入手,讓他們帶頭改廁,做示范。
“剛軍,你家這個二層小樓洋氣得很!”聽到盧佳的夸贊,村民趙剛軍嘿嘿一笑,這座小洋樓是他引以為豪的資本。
“你看,這房子啥都好,就是這旱廁不協調。要是改成水沖廁所,既衛生、又美觀,整體效果還會上一個檔次。你看咋樣?”“盧書記,你先給我家登記上,改廁算我一個……”趙剛軍當場拍胸脯表態。
有了趙剛軍們的示范帶動,推進旱廁改水廁順利多了。盧佳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做群眾工作的方法,他感慨地說:“群眾工作不容易,關鍵要善做、巧做。”
盧佳一鼓作氣,制定了“民事代辦”制度,將群眾代辦事項分為急難事、跑路事、煩心事,由第一書記和黨支部書記領辦大病救助、臨時救助等群眾急需辦理事項,讓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代辦低保申請、養老保險年審等群眾申報事項,由小組長、網格員、普通黨員做好衛生保潔、水電維修等事項,并要求全村黨員干部立足崗位,每周至少辦一件實事好事。
村里的趙世文老人一直是盧佳牽掛的人,兒子不在身邊,獨自一人生活,今年汛期來臨的時候,他一趟趟往老人家跑。“趙大爺,天氣預報明后天有大雨,你一個人在家我們實在放心不下,還是搬到村上幸福院去吧,等天晴了再回家。”
“小盧,每次下大雨你都來動員我搬,可住到幸福院沒有自己家方便,我心里是不愿意去的,但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也不想你為我這個老頭子一趟趟受累,我聽你的,跟你走!”趙大爺感動地說。
工作做得細不細,有沒有做到群眾心里,群眾自有一桿秤。在8月召開的全村黨員群眾大會上,原來愛提意見的老黨員趙定定說:“近期,咱們村干部干事上心用心盡心,有兩件事情我很難忘,第一件就是咱盧書記冒大雨挨家挨戶排查危房危窯,另一件是咱村干部自己開車接送行動不便的群眾去鎮衛生院接種疫苗……”
通過為群眾辦實事,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增強了,盧佳把產業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近年來,流渠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群眾”模式,成立了佳元香菇種植合作社。2020年,合作社食用菌產量達1480噸,并通過出售菌棒、對外提供技術服務,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收益近百萬元。
在盧佳看來,主導產業雖然發展得不錯,但群眾沒有充分享受到發展紅利。只有建立健全特色產業鏈條,才能實現面上開花、點上結果。為此,盧佳帶領村干部到周邊鎮村觀摩學習,聚焦香菇、烤煙等優質產業,提出了以強村富民為第一目標,建強黨員干部、鄉村人才、鄉賢能人三支隊伍,健全香菇、烤煙兩大產業鏈的“132”產業發展思路。
為進一步充實鄉村人才隊伍,盧佳與黨支部書記袁興利商量,在村內開辦了“農業小課堂”,邀請村里的奶山羊、烤煙、香菇、蘋果等產業致富帶頭人擔任講師,利用周一、周四下午為群眾傳授特色種養技術。
“盧書記讓我當講師,說實話咱就沒上過講臺,心里沒有底,害怕大家不愛聽,沒想到一開課,呼啦一下來了30多人,連周邊幾個村的群眾都來聽講。”佳元香菇合作社負責人凌軍說。
現在,流渠村全力打造了特色產業示范基地、農產品線上銷售和鄉村旅游互動體驗等新興產業集群。截至目前,生態香菇體驗館、10座現代化烤煙爐項目已通過審驗,即將開工建設。
駐村時間不長,盧佳早已把自己當作流渠人,流渠的群眾也接納了這個年輕人。然而顧了大家就顧不上小家,每每想起在縣城生活的妻女,盧佳總是內疚不已。
“昨天幼兒園家長群布置作業,要求和孩子一起完成‘國慶節’圖畫,我和女兒畫輪廓,就把最簡單的涂色留給你吧。”國慶前夕,盧佳正在村里忙,收到妻子的微信,瞅了一眼,就繼續為村里的項目忙碌了,把妻子安排的“任務”忘了個干干凈凈。等晚上回到宿舍想起來,他趕緊拿起手機準備回復,卻看見妻子早就回了一條,“算了,我知道你忙村上的事,我們已經把畫完成了。只是小櫻桃最近有點感冒,你能請半天假,陪一下孩子嗎?”
妻子的最后一條微信是:“算了,還是我請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