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王標,湖南汨羅人,畢業于內蒙古科技大學,2009年,考取大學生村官來到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溝門鎮馬留村。因為表現突出,在經過考核后,在2012年7月,以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并開始帶動村民自主創業,先后創立“土右旗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和“大學生村官蔬菜連鎖直銷店”。
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基層,在最接地氣的地方,才會體驗到最真實的生活。”他就是王標,他是土右旗溝門鎮馬留村村黨支部書記,他是80后大學生村官,他為包頭市土右旗溝門鎮馬留村的1720位父老鄉親“代言”。日前,包頭當地記者就此專訪了王標。
一、干好工作,有何秘訣?
問:正式開始采訪前,先露個怯。村支書到底是干啥的?
王: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支部看支書,支書看服務。”具體點講,就是抓黨建、促發展、保穩定。
問:你是如何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王:我在湖南省汩羅市的一個小山村長大,對農村比較熟悉,從內心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大學畢業的時候,希望能改變一部分像我父母一樣在農村飽受生活艱辛農民的命運,所以我考取了大學生村官,沒有任何猶豫的選擇來到農村工作。
問:據說你當時學的是美術專業?
王:我對畫畫有著特別的愛好。但基層是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臺,把新農村建設描繪好也是我個人追求的目標。
問:平時還畫畫嗎?
王:當然,閑暇時間會畫一些素描、水彩,大多以農村為題材,也會為村里老人畫一些肖像。我曾經想做個藝術家,但是藝術都來源于生活,需要生活的積累,而在村里工作也正好得到積累。
問:當村官之初,家人支持嗎?
王:以前特別不支持,現在特別支持。最開始,家人甚至在深圳一家設計院幫我找好了工作,但我沒去。其實,他們也不指著我能有多大發展,只是希望我能擁有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
問:怎么讓他們改變了主意?
王:我本來是農民的孩子,知道農民的艱辛,理想中也是想為農民做點事情。農村是個廣闊的舞臺,只要肯努力,一定會大有作為。我相信自己可以堅持下來,想干點自己想干的事。
問:初到馬留村,有什么印象?
王:很貧窮,基礎設施非常落后。馬留村位于土右旗西部,可用耕地1000畝,共有560戶1720人,人均耕地不足1畝,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經濟發展大大落后于同地域其它行政村。
問:沒想過放棄?
王:起初南北方的巨大差距讓我很不習慣,我一來就住在村里,在村民家開伙,因為語言障礙,我聽不懂“此地話”,村里人聽我的“湘普”也費勁,手舞足蹈的比劃半天,都不知道對方在說啥。更重要的是,北方農村的落后也著實讓我驚訝,甚至就連村民喝水都有困難。當時我感覺很絕望,既來之,則安之,與其抱怨,不如直面困難,為村民們辦點實事。
問:如何和村民們“打成一片”?
王:由于我是“外地人”,語言交流不暢,村民們懷疑的目光讓我感到他們對我的不信任。這讓我更加清醒的意識到,大學生村官要贏得村民信任,就必須走進村民的生活、走到村民的心里。
問:后來怎么變成“自己人”了?
王:我用的是最笨的辦法,從走訪村“兩委”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開始,堅持進門入戶走訪,白天深入到田間地頭幫村民干農活,晚上盤坐在農家小院熱炕頭上與村民拉家常,從柴米油鹽到家長里短、從干群關系到鄰里糾紛、從惠民政策到家庭收入……時間久了,也就成了“自己人”了。
問:當地的方言好學嗎?
王:五年來,我只回了兩趟家,兩次春節我都和鄉親們一起度過。通過入戶走訪,我學到了一口地道的土右方言,拉近了與村民之間的感情,并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問:從村支書助理,再到后來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有甚感受?
王:但凡是懷揣夢想,想有所作為的大學生村官,其實都挺拼命,但要徹底習慣農村生活、融入村民群體,并非易事。我覺得過去這五年,讓自己變得更加務實,更加有力量。
問:做好農村基層工作有秘訣嗎?
王:理論知識匱乏、農村政策吃不透,會嚴重制約實際工作的開展。為了盡快熟悉農村政策和法律法規,我從網上下載了中央歷年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同時搜尋了有關農村的政策法規以及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認真加以研讀。幾年來,累計撰寫學習筆記十萬余字,同時,積極利用黨員干部遠程教育進行理論學習,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踐,逐步掌握了蔬菜大棚種植等農業實用技術,為日后自主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問:常年扎根農村信息閉塞,如何讓自己不“與世隔絕”?
王:為更快的投入工作,打開局面,任職之初,我詳細查閱了馬留村檔案資料,對村黨支部、村委會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和系統學習。同時,在具體工作中,主動拜師,虛心向包村干部、村“兩委”班子成員、卸任村干部學習,請教發展經濟之策,治村理政之道,調解矛盾之方,使自己處理復雜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