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風波,讓家禽養殖業遭受重創。那些創業中的大學生村官面臨怎樣的困境呢?3月26日,記者走訪了安徽省優秀大學生村官標兵、帶領群眾養殖生態山雞的池州市石臺縣小河鎮龍山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效龍。
見到王效龍是當天下午,在安徽省池州市青年創業園區,這也是他的“原石埭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所在地。旁邊停著一輛深灰色的面包車,一萬多枚雞蛋已經裝車,等待銅陵的經銷商來拉。
“這些是種蛋,0.6元一枚,經過批發商賣到江西,銷往九江、南昌,那邊養雞的少。”王曉龍介紹說。
目前,王效龍的養殖基地有雞5000只,每天產蛋2000枚。“銷售是最大的困難,好在沒有積壓,年初存留的4萬枚雞蛋也以0.4元一枚的價格賣掉。可這是虧本的買賣,要知道種蛋的成本價是0.7元一枚,菜蛋的成本價是0.6元一枚。”
王效龍介紹,養殖基地現在每月投入大約5.5萬,其中4.5萬元飼料、7000元工人工資、3000元電費送貨等開銷。月虧損約2萬元。為了增加銷售,減少產品積壓,控制虧損,王效龍一方面盡量壓縮養殖規模,五座雞棚只用了二座。另一方面,改善服務,送貨上門,再小的單子也接。27日凌晨一點,平天假日酒店給王效龍來電話,說要8只宰好的雞。王效龍二話沒說,安排人及時送過去。“這樣的訂單電話是常事,農村若有喜事或者喪事,下著雨雪也得送過去,只是要的數量有限。”
除了三座雞棚外,閑置的還有投資20萬建成的全自動孵化場。為了提升雞種質量、降低養殖成本、服務本地養殖戶,2012年王效龍投資13萬元建成場房14間,共350平米的孵化場;2013年2月投資7萬元購買了全自動電腦孵化機、發電機以及育雛設備,分3批孵化了6萬只雞苗。禽流感來襲,導致大批雞苗滯銷,最后不得不將雞苗直接送人。2013年孵化場賠了4萬,預計4年收回成本已是奢望。“去年禽流感,我這個養殖基地損失約20萬。”王效龍回憶道。
“村民很現實,養雞賺不到錢誰還養?”王效龍說,現在的養殖戶只有18戶,少了近一半。
就連高薪聘請的技術員也走了。王效龍曾以每個月4000元的薪酬先后聘請兩名技術員,一名是高中同學,2013年6月離開的,另一名是今年春節后不久走的。
王效龍本想在原基地后面的山包再建個養殖場,面積有1100畝,包括100畝平地、1000畝山地,是現在基地的三倍。租金都談好了,計劃采取百姓入股的方式融資,但現在不得不擱置。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禽流感導致的市場寒流,王效龍沒有抱怨,更沒有放棄的念頭,而是主動想辦法積極應對。雞棚的墻壁上“勇作創業帶頭人”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
為了減小禽流感的沖擊,走出當前的困境,王效龍打算以原石埭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依托,整合銷售池州的特色農產品。目前已注冊了商標,購買了包裝盒,計劃推出山野菜、兔子、夫妻大米等。
王效龍還打算借鑒“壹號土豬”的銷售模式,開拓上海市場。在2014年元月的上海農展會上,王效龍結識了商人時愛永,了解到“壹號土豬”的銷售模式,即豬肉通過經銷商,再到代理商,最后到達市場上的專門攤位,一個攤位只賣一個品種,類似于商場里的專賣店。這種模式有利于減少成本,讓顧客迅速了解、接受、購買,從而增加銷量。
“3月17日,池州市委組織部部長金慶豐、石臺縣委書記王德龍、縣委組織部長朱蕓蕓等領導來看我的時候肯定了這種模式,鼓勵我開拓好上海市場,并答應在整合特色農產品上給予大力支持。”王效龍說。
池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程軍告訴記者:“王效龍是經得起考驗的創業典型,不管碰到什么困難,他都會想辦法化解,走出困境。當然,我們也會盡全力幫助他。”
據王效龍介紹,現任龍山村第一書記的邱軍輝是市委組織部的下派干部,在工作和創業上給了他直接的幫助,特別是在貸款的協調上。“別看我這個基地看起來不怎么樣,但已投資了100萬,其中貸款就有60萬。”
在養殖基地,王效龍特意帶記者來到一塊菜地,黃燦燦的油菜花散發著濃厚的田園意蘊。“也許別人不相信,我最自豪的就是這個菜園,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來這里轉轉。”
對于“H7N9禽流感”,王效龍希望有關部門盡早劃清H7N9和家禽的關系。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對創業村官提供更多的幫助,多一些雪中送炭的關懷,搭建更寬廣的市場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