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田野散發著泥土的清香。
3月20日,賀蘭縣立崗鎮蘭光村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的創業孵化基地里,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
成立至今不到一年時間,26名大學生村官依托創業聯盟,建成創業孵化園1個,創業基地4個,實現銷售收入700萬元,帶動200多農戶增收致富。
如同一粒粒朝氣蓬勃的種子,這些褪去書生氣、染得泥土香的村官們,將自己播種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播種在普通群眾中間,用扎根基層、奉獻農村的姿態向青春致敬。
(一)
“小伙子,最近曬黑了。”一進蘭光村,賀蘭縣的幾個同志熟稔地跟秦文博打招呼。
“村里日頭高得很。”蘭光村黨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秦文博憨憨一笑說。
得知記者要到村上采訪,秦文博特地將黑皮鞋擦得锃亮,在溫棚里干了一會活兒,皮鞋瞬間變得“灰頭土臉”。
秦文博是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代表里唯一一位大學生村官。“我的皮鞋一年只穿一兩回,最大的用處就是參加兩會的時候穿。”
去年,他承包了22棟溫棚,栽種枸杞辣椒、玫瑰番茄、馬來西亞苦瓜等新品種。當年,辣椒和苦瓜均獲得了成功,市場上的辣椒每公斤3元,他的枸杞辣椒賣到3.6元依然供不應求。普通辣椒每畝地產1500公斤至2000公斤,枸杞辣椒產量翻了1倍,達到3000公斤至4000公斤,1畝地就能收入1萬多元。
“示范成功了,好多老百姓追著我要種子。”秦文博說。
“你自己去年一年賺了多少?”
“我賺不賺不重要,只要老百姓賺上了,我們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今年開春,秦文博準備在幾個棚里試種無籽西瓜、西紅柿和辣椒的新品種。
“如果試驗成功了,準備在村上大面積推廣。”畢業于北方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的秦文博,已經由最初的“門外漢”變成了“半個農業專家”。
2012年8月,秦文博剛到村上工作時買了一臺電動車,跑了不到一年,就換了一組電池。溫棚邊的活動板房內有張小床,記者采訪時,坐在床邊的秦文博一直往后靠,想找個墻壁倚一下。“當村官特別辛苦,每天下班回到鎮上,看完《新聞聯播》就能睡著。苦是苦,但是覺得特別踏實。”他說。
創業聯盟剛成立時,缺經驗、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成為攔在大學生村官面前的一道道“門檻”。
賀蘭縣組織“破拆隊”,整合組織部、科技局、農牧局、就業局等多方力量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聘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導師,幫助大學生村官們“零門檻注冊合作社、零風險推薦項目、零資金入園孵化”,一一破解難題,降低創業門檻、創業投入和創業風險,在“保溫箱”里一路扶持大學生創業從哺乳期走向成熟。
如今,創業聯盟里的197棟溫棚成了村官們的“科技試驗田”“農業競賽”時常在這里上演,大家各展身手,比一比誰種的蔬菜產量更高,效益更好。大學生村官們還通過QQ群、微信、觀摩走訪加強交流,取長補短、協同作戰,使創業項目、技術、信息、資金釋放出“乘數效應”。
(二)
常信鄉丁義村支書助理雷春榮是個能吃苦的女娃。在給黃瓜制種育苗時,她帶領著十幾位“大媽級別”的村民,風風火火地忙碌在溫棚里,平時需要兩天干完的活竟然用一天時間就能干完,大媽們都很累,卻沒有一個說她不好的。
她在村上推廣“瓜菜制種+秋菜復種”模式,帶動50多戶農民發展西瓜、黃瓜制種產業80多畝,畝均增收1萬元左右。去年冬天霜凍來了,為了避免棚里的蔬菜凍傷,她提著燈給溫棚加溫,忙活到凌晨。
去年,雷春榮報名參加了全區公開選拔副科級干部考試。考試當天,她一直跟村民在地里忙活,下午3時開考,她穿著迷彩服,身上掛著泥點子,直接從田間地頭奔向了考場。
聽說雷春榮要往外面考,七八位村民自發找到縣委組織部。“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村干部,能不能別讓她走?”
從寧夏大學農業院設施園藝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陳瑛考到賀蘭縣習崗鎮新平村擔任村支書助理,她帶領村民成立賀蘭縣綠蔬豐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與新華百貨物美連鎖超市簽訂購銷合同,年銷售蔬菜瓜果100萬公斤,銷售額達到520萬元。2013年賀蘭縣村“兩委”班子換屆時,因為在帶動農民增收上表現出色,陳瑛被選調到“后進村”——紅旗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今年27歲的大學生村官陳國安在洪廣鎮欣榮移民新村擔任村委會委員。去年,他成立鑫榮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蝎子1萬多只,已成功繁殖10萬多只,年利潤預計15萬元。陳國安還積極爭取自治區科技項目,建成種蝎溫棚孵化基地,帶動有養殖積極性的10戶群眾示范養殖,將移民群眾靠山吃山“抓蝎子”的陋習,轉變成“養蝎子”的庭院經濟特色產業。
“最初到村上當村官時,只想著過渡一下,以后再考個公務員。在村里干了兩年,越來越喜歡這里。我覺得農村是最好的課堂,農民是最好的老師,最美的風景在基層。”雷春榮的一席話,道出了大學生村官們的心聲。
賀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志剛說:“廣袤天地大有作為,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的建立,鍛煉了大學生村官們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也在實踐中提升了他們的創業能力,帶動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