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人民大會堂前的合影,注定會定格在8名大學生村官代表的人生旅程中。昨日是全國人大會議開幕日,8名代表上午在會場聽取政府工作報告,下午分赴各代表團參加分組討論。他們有的發言踴躍,有的還在醞釀思索,不過,主題都聚焦在兩點:關注“三農”問題,為大學生村官群體代言。
“三農”問題是討論焦點
下午是各團分組討論時間。江蘇團的朱虹結合自身經歷,踴躍發言。她說,農村需要專業化的農民合作社,需要社會資本推動發展,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我談了三點希望,一是農村缺人才,希望政府拿出更多的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農村干事創業;二是希望每個鄉村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三是希望全國各地的農村都像三聯村一樣,環境優美,適宜居住。”朱虹說。
廣東團的王玲娜一直在做筆記,她對總理報告中的“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很感興趣。大學生村官的知識面比較廣,腦子活,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較強。普通老百姓不容易接受的事情,他們更容易接受,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把新的技術和理念帶到基層農村來。“農民要懂新知識、新技術,才能賺到錢,才會沉下心搞農業。”同樣來自廣東團的冼潤霞說,她很認同報告中體現出的民生為重觀念,“在以后的履職中,我會圍繞基層農村的民生問題做好調研。”
江蘇團的張秋香帶來了一份關于國家加大對農村金融扶持力度的建議。其中包括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風險分散機制和完善相關的監管法規制度,張秋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我想通過發展農村金融,來更好地服務‘三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的建設。”
期待更多施展抱負空間
在關心“三農”的同時,大學生村官代表們不忘給這個群體代言。江西團的桂千金就帶來了一份大學生村官培養的建議。2010年,桂千金從南昌大學中文系畢業,考取了貴溪市樟坪畬族鄉黃思村的大學生“村官”,來到山里擔任主任助理。“在我們江西共有7500多名大學生村官,大多數人都很熱愛自己的崗位,但目前在村里面任書記、主任的人數比例比較小。”
桂千金希望政府能夠給大學生村官更多鼓勵,增加他們在基層鍛煉的機會。“大學生村官是國家培養干部的一項重要政策,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我建議政府對這個群體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給予一定的提高。讓大學生村官到村里面去大施拳腳,給他們壓重擔,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自己。”
朱虹有著同樣的感觸,“大學生村官如果能成為村里的負責人,情況就會不一樣。就拿我來說吧,村里放手讓我干,上什么項目,搞什么建設,我可以拍板,很考驗人、鍛煉人。”
冼潤霞說,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規劃問題值得重視,有一些人認為大學生村官沒有前途。“我們身邊有一對大學生村官戀愛,但沒結成婚,女方父母反對,說男的當村官沒前途。”
趙雪芳說,大學生村官整體待遇偏低,她一個月發到手只有700多元,有五險但無一金。她建議,政府部門應當提高大學生村官待遇,使他們能夠更加安心工作,扎根農村。
好在已有一些地方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王玲娜就享受事業單位人員的待遇,“這確實能讓我安心本職工作。”
■聲音
“三農”發展
●“我談了三點希望,一是農村缺人才,希望政府拿出更多的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農村干事創業;二是希望每個鄉村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三是希望全國各地的農村都像三聯村一樣,環境優美,適宜居住。”
●“農民要懂新知識、新技術,才能賺到錢,才會沉下心搞農業。”
職業訴求
●“大學生村官如果能成為村里的負責人,情況就會不一樣。就拿我來說吧,村里放手讓我干,上什么項目,搞什么建設,我可以拍板,很考驗人、鍛煉人。”
●“我們身邊有一對大學生村官戀愛,但沒結成婚,女方父母反對,說男的當村官沒前途。”
江蘇村官忙創業
廣東村官忙服務
記者觀察
履職之余,幾個大學生村官交流起了工作經。記者觀察,各地大學生村官各有特色,尤以江蘇、廣東為甚。
這邊廂,江蘇大學生村官創業忙。2009年,朱虹發起成立三聯水產專業合作社,動員100個養殖戶加入進來,主要以養殖龍蝦、螃蟹、魚為主,現已發展到500畝養殖示范區,村民每戶年增收2萬多元。
2007年,拿著借貸來的10萬元,張秋香聯合村里的其他干部、當地種植大戶共同投資,創辦了一家瓜園,但并沒有成功。第二年,她大膽追加投資,將種植園擴大到了80畝,園里還引進種植荷蘭百利等多個蔬菜新品種,并專門聘請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擔任種植園技術指導。秋冬時節,一茬蔬菜就賺了20萬元。
朱虹說,剛下村時,有人嘀咕“年輕人能不能辦成事”。兩年過去了,村民改變了看法。
那邊廂,廣東大學生村官忙于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全力服務村民。
王玲娜任職的鳳北村人口較多,她“一專多能”,負責社區計生、新農保、文書、電腦技術員等工作。“尤其是計生,經常要下到村里去。”
趙雪芳說,當村官的感觸就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名剛出校門的女生經常干的活就是勸架,要去給村民評理。只要有吵架就要去現場。“盡管過程很瑣碎,但解決完后心里成就感還是很大的。”
“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廣東經濟發達,創業門檻比較高,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比較少。我們更側重農村社區的管理服務,干起來也挺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