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略陽農村,處處透著山區的寒意,然而在徐家坪鎮任家臺村的上百畝魔芋種植基地里,卻依然是一番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村民們在大學生村官張紅的帶領下,正忙著在魔芋地里加蓋保暖用的玉米稈和樹葉,以便上百畝魔芋能順利過冬。
看著熱鬧的勞動場景,23歲的小“村官”張紅激動地說:“今年商販上門收購價都達到每斤2塊錢了,這百十畝魔芋明年再長1年,到冬天一挖出來就是六七十萬元的收入,也算我的鄉土事業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啦!”受張紅的感染,村里的男女老少也對眼前的土地充滿了希望。
大學本科學歷的張紅是在2011年9月,通過陜西省組織部門統一招考,到徐家坪鎮任家臺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兼遠程教育管理員。任家臺村位于徐家坪鎮以西11公里處,由于當地土地條件差、信息閉塞,群眾思想保守,經濟條件較為薄弱,屬全鎮貧困村之一。了解情況后,張紅決定扎根土地,想方設法讓群眾脫貧致富。
“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又剛從學校出來,到我們這偏僻的農村能干出啥事呢?”一開始,對于她的宣言和決心,村干部和村民們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不服輸的張紅暗下決心,一定要利用手中的資源干出點成績,讓大家信服,而她手中最好的資源就是遠程教育平臺。
針對一些種養大戶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識欠缺等問題,張紅依托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平臺,組織他們定期收看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講座,讓他們既能學習先進經驗,又能學到科技知識;在與干部群眾觀看的過程中,她組織大家共同討論觀看心得,并針對本村實際探討發展方向。為了解群眾需求,她經常挨家逐戶上門調查、征求意見,使遠程教育更有針對性。
在觀看學習遠程教育的過程中,張紅敏銳地捕捉到魔芋非常適宜在任家臺村的山地條件下生長,而且市場需求量很大,價錢也一直在上漲,可以作為本村致富項目大力推廣。當張紅向村民提出發展這項產業時,村民紛紛表示贊同,但卻因沒人敢先行嘗試而等待觀望。張紅急了,看來只有自己帶頭了。說干就干,她迅速在村里租了10畝地,帶頭買來魔芋種子先行種上,村里一些年輕人看她帶頭了,也心動了,這一下子就發展到60多畝。
隨后她一邊按照遠程教育中所講到的種植技術和農戶一同學習,一邊還邀請縣、鎮農技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技術指導。為了解決魔芋怕陽這一難題,她與村民們研究摸索,終于想出了將魔芋與玉米、高粱等高稈糧食作物進行套種的方法,不僅有效解決了問題,還兼顧了糧食生產,深受群眾歡迎。目前,全村已經有32戶種上了魔芋,種植面積上百畝,僅此一項,預計人均純收入就可達到6000多元。
如今,在張紅的管理下,任家臺村的黨員遠程教育平臺不僅成為當地群眾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平臺,還成為村務管理的好幫手,在統計、計生、財會的信息化管理上,發揮著積極作用,讓曾經落后的任家臺村逐漸被現代文明所替代。
“這小女子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不但讓我們學了技術,還拓寬了視野,不簡單啊!”任家臺村支部書記馬克昌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