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4日
清晨,窗外翠竹沙沙作響,幾只麻雀登上枝頭,在棗樹、翠竹間飛來飛去;偶爾飛落菜畦,尋蟲覓食,時而竄升棗樹枝頭,嘰嘰喳喳地呼朋引伴的叫著……
睡夢中醒來,望望窗外的小紛擾,本想繼續睡會兒,屋后:“嘟嘟……”的聲音由耳邊漸漸遠去。“嘀、嘀…”耳邊傳來手機的按鍵聲:“醒了?杰哥。”我問。
“嗯,三馬兒、拖拉機,好幾陣兒,聲兒太吵。”隊長陳永杰答道。
“是啊!村里人早早的就起來干活了。人家晚上睡的也早點。”我說。
“讓小許睡會兒吧!連續幾天晚上弄材料。小家伙,快受不了了!咱倆還是老規矩?”
“好的。”我答應著,伸腳挑起床下的運動鞋穿上。
洗漱完畢,大約五點半,我們開始了晨練——繞村三公里。
關上街門(在村里白天即使我們三人全部外出也不需鎖門的),剛走沒多遠,見到鄰居薛大娘迎面而來。她70多歲,身體還算硬朗,兩個兒子都舉家在外做小生意。不久前,老伴去世,孩子們輪流在家住著照顧她。
“大娘,早!都轉圈回來了?”我們向大娘問好。
“找學去了,過道里的燈壞了,叫他抽空給修修。他早下地澆地走了。”薛大娘答道。
學,是村電工的小名,60多歲,高個子,不胖不瘦,身材壯碩,腰間挎著破損的電工包,常背著個短竹梯子。曾為我們駐地檢查過電路。今天前,我們為村里弄來的大喇叭也是他爬上電線桿安裝的。
“恁家民,不是在家嗎?”我問。
民是她家二兒子,年紀和我們相仿,在縣城開著小吃店。
“他,昨兒晚走了。恁么忙,還得伺候我這個老婆子。”大娘說。
“大娘,待一會兒我們過去給你修修吧,你先回去吧。”永杰道。
擔心說多了,大娘再傷心流淚,我們加快了步伐。
現在的村莊整潔干凈。有院中的棗樹、榆樹將綠蔭探出墻外,將不寬的街道幾乎全部映蓋;彎曲的水泥道路兩邊鋪著藍色的小塊透水磚,矮胖的垃圾桶身著綠裝稀稀疏疏地排列在高桿路燈下;紅瓦房屋的灰裙白墻上,一張張以民族團結、二十四孝、新農村建設等為主題彩色噴繪圖版更加濃厚了鄉村文化氛圍;鮮紅的大字非常醒目:“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美麗鄉村,追夢之道”“回漢一家親”“愛行天下,以孝為先”“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村口處,一位身著橘黃色的清潔服的揮動著掃把,發出沙沙的響聲。“夠早的啊!嫂子,都掃完了。”我們向村保潔員巧鳳嫂子打著招呼。
“環保公司查的緊,再說,趁早晨涼快。”“您倆又出去轉哪?”巧鳳嫂子既能干又善談。
“嗯,外邊轉一圈去。”我們回答。
“陳隊長,別不舍得,吃點好的,漲點斤稱吧!看你單薄的,都成‘風吹倒’了。”
“嫂子,我腸胃不好,休息也不行,體重是上不去了。”永杰說。
“明軍,恁媳婦沒來過咱村吧?俺還沒見過她嘞!啥時候叫她來吧。”她問我。
“好的,叫她來幾趟,和大家都認識認識。”我答道。
巧鳳嫂子,雖年近六十,身材高大,看起來還像個女漢子。
出村遠望,碧綠的玉米葉子幾乎籠蓋住了地面,金黃的陽光漫撒下來。遠處略高一些的綠樹從中,透出片片紅瓦、藍瓦的屋頂。田野里,稀疏的幾個人影,拿著鐵鍬忙碌著。
路邊銀蛇般的澆地袋子,蜿蜒著潛身到碧綠叢中,偶見“蛇身”插著段小木棍,向上噴著細細的雨霧,下面的水泥路面陰濕一片,玉米的葉子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一圈走下來,感覺愜意、舒暢。
六點略多點兒,我們就回到駐地,到水管處沖洗著身上的微汗。(因六點半后,出村的道路上會有三五成群的電動車開往縣城方向,其中多數人去務工。)
有水的感覺真好!小小的成就感悠然而生。記得我們剛到村時,這個時間水管里是沒有水的。
早晨七點至八點才送水,還是沒隔一天送一次,家家戶戶都往缸里、桶里接水。外出工作的人,安排孩子、老人或是鄰居給接滿水。務必在夏季到來之前實現全天候供水——這曾是我們定的任務。
早飯簡單,開火煮了點兒掛面、荷包個雞蛋,取出點韓家大嫂給的醬咸菜、鄰居巧姐昨天來幫我們烙的菜餅還有。
吃著飯,隊長永杰將全天的工作簡單作了安排:飯后趁天還不熱,咱先幫薛大娘修燈,然后到大增哥(貧困戶)家菜園幫著澆菜和打農藥。回來后,將填錯或有改動的扶貧手冊重新抄一遍,逐份核對一下戶檔,需要補充的并作補充,完善村檔及項目檔案。
他再次強調,當前需要協調聯系的事兒有三件:一是聯系扶貧微工廠加工項目,我負責;二是村內新建活動廣場安裝體育器材,明軍聯系一下你的老同事吧;三是進安辦合作社手續的事,永才,聯系一下你姨夫,請他給幫個忙。這幾個事咱先聯系著,有困難再請領導出面。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同干部、群眾搞好團結,維護好回、漢兩族,各個家族之間的關系;二是調動兩委干部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三是圍繞發展做文章,幫著拓展致富道路。
鄰近中午時分,永杰接到一個電話,市督導組檢查工作已經來到村里。陪同市督導組副組長李處走訪了三戶,他問的一些問題,貧困戶都能一一作答,查閱“五證一冊”也沒有指出問題。可喜的是,李處表示我們設計的《中未城村貧困戶享受政策明白紙》簡潔明了、內容全面,很實用。
下午,田間路硬化施工隊的到來,打斷了我們填寫的資料工作。帶他們到現場轉了一圈,就施工問題同村干部進行了商討。這項工程完成后,全村將會結束走泥土路的歷史。
晚飯是小許做的。他做菜確實有點水平,村干部老苗也在,一同吃過飯后,他陪我們一起走訪了幾戶。
晚上,幾十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整個村莊。老人們或推著小車(老年車,能推能坐)、或拎著馬扎走到了一起,聊著陳年往事;有的壯年男女,有的搬出了小桌凳,或沏上一壺茶、或擺上撲克牌,一撮一撮的聚著,有的不停的滑動著手機(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無線路由器);一群嘰嘰喳喳的孩子在街巷里嬉戲、玩耍……
到老四家門口時,停下來喝了杯茶,同他們聊著。一會兒功夫,又聚過來幾個人。
“晚上,咱這比城里的空氣還好嘞!”“這幾年咱村的變化真不小。”“孝道村,咱也是全縣唯一的一家”“是啊,國家富了,黨的政策好啊!”“你們單位里的人都挺好,都常來,還經常到家里幫忙。”“連你們的領導我們幾乎都認識了” ……
“呵呵,還是黨委、政府的安排周全。”我們說。
“恁工作隊沒少給俺村辦好事”“陳隊長通過個人關系,讓我們用上了免費的寬帶,別的村都沒有。”“你們駐村也挺不容易的”“陳隊長,孩子高考都沒能回去陪幾天”“明軍家添孩子,趕上省里檢查,都沒請假”“小許也是,他爸摔著也不能到醫院陪上幾天。”
“聽你們這么說,我們再苦再累,也值了!”“你們聊吧,我們在串個門。”道了別,我們繼續走訪。
回到駐地,“咱們得抓緊協調點音響、鼓樂器材。”“不但可以滿足孝道村演出活動使用,還可以組織起扭秧歌、跳廣場舞,總比打撲克好吧”……我們商議著。
“馬上可以回去過周末了。一定要陪陪老婆孩子,到雙方父母那吃頓飯,多干點兒家務活兒,同事、朋友的聚餐能不去就不去啦,再說,他們可以到村里找我們聚呀!”駐村干部的這一想法,一定不謀而合。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河北省大名縣政協駐西未莊鄉中未城村工作隊 黃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