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雅楠在制作香包。
近日,清華巾幗圓夢“中國女性創業管理課程”從200多名結業學員中挑選出15名優秀學員,繼續開展一對一導師輔導課程。徐州市鼓樓區朱莊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翟雅楠作為全國唯一的大學生村官學員被該項目錄取。
支撐翟雅楠入選的是她背后的產業。她從手工作坊做起,兩年時間把一件小小的民間工藝品——雅楠香包,做成了大產業,帶動了徐州市16個社區300多名居民再就業。
一則新聞開啟創業靈感
2009年,翟雅楠畢業中國礦業大學英語專業。有著專業八級英語水平的她,夢想著做個體面的翻譯官。然而陰差陽錯,她卻來到了徐州鼓樓區朱莊社區,當上了一名城市里的“大學生村官”。
同樣是“村官”,社區和農村舞臺大不同。朱莊社區原為朱莊村,在城市化進程中改造成涉農社區。上班第一天,翟雅楠問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滿意:咱這有多少地?王滿意告訴她,沒有一畝地。
沒有土地、沒有農業、沒有資源,翟雅楠對“村官”的向往和期待一下子沒有了。“來之前,我聽過一場報告會,一群大學生村官講他們在農村的故事,如何發展農業產業,如何用光能熱能提高農作物產量。我在城里長大,覺得好神奇!”
神奇的感覺消失了,余下的只有踏踏實實為居民做點事。一年多時間,她跑東家走西家,把個社區混得透熟。居民們很快就喜歡上這個清秀、勤快的小姑娘。
隨著與居民的深入接觸了解,她發現朱莊社區相當一部分居民是失地農民,同時流動人口較多,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用人需求,創業、就業道路十分困難。如何幫他們脫貧致富?雅楠一直苦苦思索。
2010年2月,一則新聞開啟了她的靈感。她從報紙上看到,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邀請,徐州“非遺”代表人王振霞攜布藝作品在澳門展出,帶去的6000余件香包銷售一空。
這則消息讓她眼前一亮:朱莊人多有做香包的基礎,王振霞又是徐州聞名的香包工藝大師,如果請她培訓一批失地居民制作香包,豈不一舉多得?
“當時徐州香包工藝已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但我發現,她的香包作品多是在展覽時候銷售或被博物館、私人收藏,而沒有真正以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翟雅楠說,“這就是空間與前景。”
可是當翟雅楠慕名找到王振霞,一句話還沒說完,就被老人一口回絕。“現在年輕人沒耐性,不可能做出精細東西來。”王振霞說。整整半年,翟雅楠一有空就往王振霞家跑,她的執著終于感動了王振霞。抱著試試看的心里,王振霞答應接納了她。
“香包村官”的第一桶金
2010年9月15日,翟雅楠拿出自己大學時勤工儉學掙的5萬元錢,注冊了一家工藝品制作坊,并注冊了“霞楠”商標,王振霞負責向居民傳授香包制作技術,翟雅楠負責包裝設計和組織營銷。
有了屬于自己的作坊,她開始一家家走訪發動,以免費傳授技藝和加工計酬形式,動員社區失地居民加入到香包生產中來。在她的動員下,有230余位居民加入了她的香包生產大軍。
隨著各路居民縫制的香包匯集到作坊,推銷是最頭疼的事。帶著精心挑選的樣品,翟雅楠幾乎跑遍了徐州各類市場。為了省錢,她騎車奔波于市場和單位之間;為爭取客戶,她不惜十多次吃閉門羹。徐州市鼓樓區委組織部戴鵬告訴記者,有次她騎車去聯系產品銷售,被汽車撞倒造成腿骨折,可她一天也沒在家歇著,還拄著雙拐去簽合同。
到2010年底,“霞楠香包”已經成功地打開徐州餐飲娛樂機構禮品、裝潢用品、嬰兒服飾等市場,部分產品還遠銷海外。翟雅楠收獲了她創業中的“第一桶金”,當年銷售額達到20萬元。
市場打開了,她把利潤的85%發給制作者,余下15%用作擴大生產規模。在她的帶動下,300多名社區居民實現再就業,人員遍及徐州市16個社區。“霞楠工藝坊”也獲得了“江蘇省巾幗來料加工示范基地”的稱號。翟雅楠被大家親切的稱為“香包村官”。
去年3月,翟雅楠邁出了創業的第二步,籌資100萬元成立了徐州雅楠民間藝術品開發有限公司,開始向多種類文化藝術品經營轉型,公司門店“雅楠藝坊”也入駐徐州“創意68”文化產業園。
“我打算到今年年底發展員工1000人以上,店面輻射徐州市六區內主要社區。我去年銷售額已達185萬元。”這個靦腆的小姑娘談起創富夢想,卻一點也不靦腆。
在位于徐州民主北路創意68文化產業園的“雅楠藝坊”,記者看到,120余平方米的復式展廳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是一個集產品展銷、生產加工、包裝收藏、教學培訓為一體的民俗藝博園。翟雅楠告訴記者,有關部門的扶持和鼓勵是她取得成功的核心元素。“市區團委不但給我提供小額貸款,還把我的企業納入‘共青團愛心1 1青年創業示范基地’扶持。組織部門給我配備了創業導師。”
目前正在進行的徐州市第二屆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電視大賽,翟雅楠已從全市1000多名大學生村官中脫穎而出,進入“30強”。共青團鼓樓區委書記卜昊說,此次大賽雖然非農項目很少,但雅楠的創業代表了一種方向。鼓樓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平向陽表示,在沒有充分資源秉賦的情況下,可以換一種思維,避開資源瓶頸,發展那些對資源依存度不高的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翟雅楠的成功創業之路,既有獨特性,又有可復制性,為今后社區村官的創業及人生設計,提供了一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