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基層人才缺乏、“求賢若渴”,但因經濟發展落后等原因,在綜合競爭力上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想要成功“引得鳳凰來”,關鍵要切實提升人才在基層的獲得感。
當好“娘家人”,做到“賓至如歸”。盡管下沉基層一線的人才思想上都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基層各單位也要增強服務意識,努力為人才排憂解難。組織部門尤其要當好“娘家人”,通過建立信息庫、配置服務專員等方式為人才答疑解惑、排憂解難,解決后顧之憂,讓人才在基層感受到“賓至如歸”,愿意牢牢扎根在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當好“設計師”,實現“量體裁衣”。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難免遇上“水土不服”。如何根據本地的地域文化、社會習俗和經濟結構等實際情況,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優勢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基層各單位既要清楚了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和潛在優勢,又要準確把握人才的成長經歷、專業特長,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為他們在基層持續發展、充分實現自身價值提供必要條件。如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按需為人才精準提供政策、資金和團隊支持,建立實訓場、孵化園等創新創業基地,搭建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的平臺,為人才發揮專業特長提供有利條件,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避免人才“空有一腔抱負”“有勁沒處使”。
當好“親友團”,持續“吶喊助威”。人才到基層工作后難免遇上各種煩心事,進而出現情緒上的波動,甚至產生打退堂鼓的想法。基層各單位要用真情架起與人才溝通的“連心橋”,暢通交流的“快速路”,及時消除負面情緒,為人才加油鼓勁,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熱情。通過走訪聯系、解決困難,把各類優秀人才感召、團結、匯聚在黨的周圍,達到思想凝聚、情感認同的效果。要傳遞榜樣帶來的正能量,樹好典型、講好故事,提升整個社會對基層人才的認同感、尊重感,使他們在經濟上有甜頭、事業上有奔頭,為基層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杭州市富陽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