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錫林浩特市西烏旗巴彥花鎮大學生村官正在為牧民建立檔案。
在內蒙古采訪大學生村官很費時費力,因為這里疆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特別是一些牧區,點多、面廣、線長,交通不便,有時在路上耗掉幾個小時才能見到幾頂蒙古包,但正因為采訪的艱辛,記者才越發為大學生村官能在這里扎根基層而感動,一路采訪下來,也更為當地各級組織部門從實際出發探索出的大學生村官培養管理的個性化做法而叫好。
一個辦法,
有效化解食宿困難
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疆域遼闊,大學生村官管理工作有一定難度。“在我們這兒當大學生村官不容易呀,各地在引導他們主動適應環境的同時,還積極創造條件,著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采訪途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榮天厚向記者介紹。
記者采訪發現,在內蒙古,有的嘎查(蒙語,村的意思)只有幾戶人家,加之條件限制,大學生村官的食宿面臨諸多困難。為此,自治區專門出臺辦法,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好大學生村官的食宿、交通和安全。農區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就把食宿放到村里;牧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方,可以集中到蘇木(蒙語,鄉鎮的意思),采取“統一食宿、集中辦公、定期入村”的方式,有效化解了大學生村官的生活困難。
“食宿在蘇木鄉鎮,會不會影響大學生村官在嘎查村的工作呢?”面對記者的疑慮,榮天厚部長解釋說,“我們嚴格規定大學生村官每個月在村工作時間不得少于20天,有時候因為天氣等原因沒法進村,則要求他們在蘇木鄉鎮為牧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這一做法不僅符合內蒙古的實際情況,也從制度層面有效解決了‘村官不在村’的問題。”
記者在錫林郭勒盟看到,各蘇木鄉鎮除為村官配備了生活必需品外,還在宿舍區配備了圖書架、閱報欄、電視機、乒乓球臺等設施。寶力根蘇木專門為“村官”開辦了食堂,為每位“村官”提供食宿補貼200元;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公主嶺村等6個村,還為大學生村官購買了電動車,以方便他們上下班和出行;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隆興昌鎮拿出專項經費用于解決大學生村官的食宿問題。
把服務工作做精做細做實,使大學生村官們切實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增強了扎根農牧區、服務農牧民的信心和決心。
兩本冊子,
記了民情記了成長
在錫林浩特市西烏旗巴彥花鎮大學生村官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這樣一本小冊子:巴彥花鎮包扶嘎查干部民情一冊通,上面詳細記錄了大學生村官深入牧戶家庭了解到的情況。牧戶姓名、家庭人口、草場面積、主要收入來源、聯系電話、入戶時間、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落實的情況等赫然在目,下面還有戶主的簽名。
除了民情一冊通,大學生村官們還以民情日記的形式,記錄他們在嘎查村開展工作、為民辦實事的情況以及個人的心得體會。
巴彥花鎮黨委書記金玉寶向記者介紹,該鎮共有8名大學生村官,為了盡快讓他們熟悉牧區工作,了解村情民意,“民情一冊通”成了他們必須完成的功課。“這本小冊子,承載了村官與農牧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群眾的喜怒哀樂全在他們心里裝著呢。”金玉寶笑呵呵地說。
“我們這兒不比東部省份,牧戶之間離得很遠,有的相隔幾十公里,最近的也有七八公里,大學生在這里當村官,不容易呀。”鎮長朝克圖補充說。
的確,內蒙古這樣的省區不比東部,在東部省份,村莊密集,居住集中,串門方便,村民各家有什么情況很容易了解,人與人之間也很容易溝通。而“民情一冊通”及“民情日記”恰恰彌補了無法隨時上門、經常上門的不足,只要上門一次,就把牧民各家的情況和各種需求“記個夠”。兩年來,8名大學生村官共記民情日記1260篇,為牧民群眾辦實事120件,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據介紹,在內蒙古,每一位大學生村官都有這樣的兩本小冊子,它真實記錄了牧民的各種喜怒哀樂,也記錄了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的成長軌跡。
三位“導師”,
不同側面予以幫扶
內蒙古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自治區,匯聚了蒙族、漢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等49個民族,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如何盡快了解并融入其中,對大學生村官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考驗。
為更好地幫扶大學生村官,每一位大學生村官到任后,各蘇木鄉鎮都會為他們配備三位“導師”,即由蘇木領導、承包嘎查干部和嘎查“兩委”負責人分別與大學生村官結對聯系,形成以蘇木干部為“思想導師”、承包嘎查干部為“工作導師”、嘎查黨支部書記或嘎查長為“實踐導師”的“3 1”幫帶鏈,從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開展全程跟蹤式培養。
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身著蒙族服裝的大學生村官顏芳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9月,顏芳從內蒙古師范大學畢業后,被選聘到巴彥德力格爾嘎查擔任黨支部副書記。經過一年的努力,顏芳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今年7月,被寶力根蘇木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并高票當選寶力根蘇木黨代會代表。
提及成績的取得,顏芳由衷地感慨。巴彥德力格爾嘎查黨支部書記孟根都希是顏芳的“實踐導師”,顏芳剛到嘎查,孟根都希就告訴她,“要想走進牧民心,先得和牧民成一家人。”他親自帶著顏芳進牧戶、訪民情、悉民俗,先后入戶120余次。
在各級組織部門及“導師”的精心培養下,自治區大學生村官快速成長起來,在促進農牧區發展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涌現出了一批典型。
截至201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4335名大學生村官中,已有607人進入村“兩委”班子,26人擔任嘎查村“兩委”正職,473人擔任村“兩委”副職。三年前不少農牧民群眾對新來的大學生村官不怎么感興趣,認為“恐怕呆不了一個月”、“過幾天就會調走”、“大學生村官吃不了什么苦”,如今,許多農牧民群眾對身邊的大學生村官紛紛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