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安順市的田間地頭,安順數智大米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運用數據賦能,將當地萬畝水稻種上了“云端”;在黔東南州麻江縣的紅托竹蓀智能化種植基地智能方艙內,層架式菌床上雞蛋大小的竹蓀蛋正破殼而出;在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高寨村,天南地北的游客通過線上平臺下單民宿,開啟“數字鄉居”生活……當大數據“撞”上農業農村,一幅幅充滿科技感的鄉村畫卷正在黔貴大地徐徐展開。
近年來,貴州省搶抓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書寫鄉村數字化發展新篇章。
業態融合升級
數字文旅激活鄉村新動能
在8月底召開的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期間,高寨村的小蘭山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村落(以下簡稱“小蘭山”)成為焦點。一場以“數聚蘭山:文化共生、生態智創”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在此舉行,吸引眾多業內人士關注。這個曾以傳統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主的村落,如今已蛻變為數字產業與生態文旅融合的示范樣板,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創新路徑。
小蘭山的蝶變始于2024年。彼時,觀山湖區抓住入選“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和“中國(貴州)大視聽算力產業園”建設機遇,與貴州多彩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以“不突破底線紅線、不改變鄉村風貌、不隨意搬遷村民”為原則,在高寨村啟動小蘭山項目。通過探索“政府+企業+村落”的共建共享模式,依托當地百花湖畔的區位生態優勢助力產業聚集,構建濱湖觀光休閑帶、總部產業集群區、產業融合示范區、綜合服務區“一帶三區”產業布局,引入數字視聽、文藝文創、康養度假等新興產業。
“我們完善區域的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盤活閑置農房、老村委會、雞舍等閑置資源,打造集辦公、會展、社交、生活、消費于一體的產業生態村落。”朱昌鎮鎮長施華說,園區內所有辦公建筑均采用租賃形式,既保留了鄉村原有風貌,又為數字企業提供了低成本創業空間。截至目前,小蘭山已吸引40余家數字企業入駐,形成以數字視聽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并成為中國(貴州)大視聽融合發展產業園“一園多基地”的視聽內容生產與場景應用基地。
如今,隨著企業的入駐,村里開起了小商店、小餐館,村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不少農房也成功盤活,大家的收入增加了,“錢袋子”鼓了起來。“以前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城里人搶著來。”村民顧丹激動地說,“我家的老宅改造成了玉苑小居民宿,我還兼任入駐超市的收銀員,收入顯著增長。”截至目前,小蘭山項目盤活閑置農房25棟,村集體年增收400余萬元,解決就業300余人。
數字賦能產業
智慧農業繪就鄉村新畫卷
“這是我們仿野生種植的血紅天麻,藥用價值高、口感糯……”入秋以來,畢節市七星關區小吉場鎮林下天麻迎來豐收,帶貨主播們在采收現場開起了直播,力爭將最新鮮的天麻賣往全國各地。
此時,在貴州兩山天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建立的西南天麻資源交易中心,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區塊鏈平臺數據,實時呈現育種、種植狀況,并全程記錄深加工過程,以大數據串聯起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產業蝶變。
數字技術的賦能,不僅體現在銷售端的創新突破,更深度融入了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在安順市,數智大米研究院有限公司將當地萬畝水稻種上了“云端”。“我們通過在全市各水稻種植基地安裝的傳感器、攝像頭等硬件設備,以及手機移動端App,可以實時傳輸相關數據,精確掌控水稻生長的詳細情況,采集的數據通過AI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分析后,可以為水稻種植基地提供科學參考。”公司負責人李學詩說,自落戶安順后,數智大米不斷加大科研投入進行定制化數字系統開發,成功打造安順大米全域水稻數字化系統。截至目前,累計完成了3萬余畝稻田的基礎數據采集,覆蓋了西秀區、普定縣、平壩區等6個區縣。
數字科技助農,更在于精準高效。在麻江縣杏山街道谷羊村紅托竹蓀智能化種植基地的智能方艙內,先進的環境模擬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著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含量等參數,技術人員通過手機遠程查看和調節,就能確保竹蓀最佳生長環境,精準預測竹蓀的生長周期和最佳采收時間。
“目前,通過層架式垂直種植,種下去只需3個月就可以采摘。不用看天氣,生長環境都有空調控制,不僅提高了竹蓀抗病率,更能提升產量和質量。”基地管理人員喻朝陽介紹。
曾經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的土地,隨著智慧農業技術的引入,正以大數據為依托,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
治理智慧轉型
“AI網格”構建鄉村新格局
“180縣道流長九嶺崗水廠往頭道河方向約100米處,泥石和樹垮塌到路面不能通行。”近日,一條因強降雨導致道路堵塞的微信消息在息烽縣流長鎮村民微信交流群發布后,流長鎮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置,切實保障了道路暢通,確保群眾出行安全。流長鎮快速處理道路險情的背后,正是“AI網格員”默默發力——它第一時間從村民微信群里捕捉到塌方信息,自動上報、觸發預警,搶險隊伍迅速出動,當天便恢復通行。
近年來,流長鎮搶抓息烽縣作為中國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的契機,與貴陽廣播電視臺共同搭建“AI網格”平臺系統。自“AI網格”系統上線以來,這樣的智慧響應已成常態。
系統就像一位永不休息的“數字哨兵”,時刻緊盯全鎮124個村組網格群中流動的信息,農田缺水、鄰里糾紛、醫保咨詢、災害現場拍照反饋……只要群眾發聲,即刻捕捉、自動上報,自動轉派至對應部門。
數據在云端,服務在指尖,治理落村頭,數字鄉村在黔貴大地遍地開花。
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打造“數字賈西”,設置平安鄉村、智慧黨建、天翼云播、黔智鄉村等模塊,給基層治理裝上“數智”引擎,推動基層治理走上快車道。
榕江縣古州鎮高臺村數字鄉村平臺,匯聚平安鄉村監控系統、智慧云喇叭、鄉村信息系統管理、5G+云種植養殖、煙霧報警系統5大版塊,實現鄉村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
隨著貴州省一個個數字鄉村項目相繼建成,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度賦能產業管理、產品銷售、產業升級、鄉村治理及鄉村建設等各個環節,成為驅動貴州“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蓬勃發展的強勁引擎,引領貴州鄉村經歷著一場深刻而全面的變革。
記者 劉久鋒 劉佳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