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貴州省仁懷市后山鄉田興村,連片的蜂箱錯落有致,林下的馬桑菌蓬勃生長,一派生機盎然。“村里養蜂1000多群,馬桑菌畝產值近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0萬元。”田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夏世江說。
田興村是仁懷最為偏遠的鄉村之一,居住著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森林覆蓋率75%,生態環境優良,但也曾因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資金短缺等因素,發展一度滯后。
如何在青山綠水間找到發展新路?村“兩委”瞄準“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堅持科學決策,邀請省農科院和市農業局的專家進山考察,對當地氣候、土壤、植被等資源進行系統評估。專家們一致認為,田興村森林茂密、蜜源植物豐富、空氣濕度適宜,具有發展生態養蜂和林下種植的潛力。經過反復論證,最終將生態養蜂和特色菌菇確定為田興村兩個重點產業。
“方向有了,黨員干部要先闖先試!”夏世江帶領幾名黨員骨干自籌經費成立合作社,率先引進優質蜂種,并赴遵義、畢節等養蜂基地學習技術。回村后,他們舉辦首期養殖培訓班。起初,不少村民在一旁觀望,不相信新產業能掙錢。很快,黨員的示范蜂群獲得了豐收,產出的原生蜜因品質純正,以每公斤百元的價格被提前訂購一空。實實在在的收益是最好的動員,農戶紛紛主動加入。
他們并未止步。為進一步提升抗風險能力和增收持續性,經多方考察,他們發現馬桑菌耐瘠薄、喜陰濕,適合林下種植且市場前景好。但推廣過程困難重重,村民普遍對技術、投入和銷路存憂。夏世江再度組織黨員干部赴湄潭駐點學習菌棒制作、滅菌接種及林下管護等關鍵技術。回村后整合資金建成標準化制種車間,率先試種。
初期因經驗不足,部分菌棒污染率較高。黨支部迅速請專家線上線下指導,黨員日夜蹲守,精細調控溫濕度,逐步將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讓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為形成規模效應,田興村主動聯合周邊4個村成立“林下經濟發展聯盟”,由田興村集中生產優質菌棒,并提供技術支撐,鄰村利用林地資源分散種植,統一回收銷售,形成了“一心多點、聯動共贏”的發展格局。如今,聯盟內基地實現四季出菇,年生產規模穩定在7萬棒左右。
產品要好,銷路更要暢。村“兩委”注冊“茅小菌”商標,完成產品檢測認證,與多家企業建立穩定供貨關系。同時,田興村還聯合周邊村成立貴州省仁懷市好時光發展實業有限公司,由夏世江帶隊開拓市場,推動山貨出山,各村集體經濟大幅增長。
如今,漫步田興村,但見蜂飛菌生、產業興旺,村民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村口宣傳欄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正成為這個小村莊幸福變遷的生動寫照。
通訊員 劉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