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四都鎮同仁村廖樹長的家,只見庭院前后的花棚內,一盆盆蘭花青翠欲滴,散發著陣陣幽香。
“蘭花及時除草和分苗,才會長得更茂盛些。”廖樹長正在細心地給蘭花分苗,他靠種蘭花年均增收3000多元,2023年他家被村里評為高質量發展蘭花庭院經濟示范戶。“今年種了3000多盆,已經賣出不少,種蘭花不但賺錢,還美化環境。”廖樹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同仁村位于四都鎮集鎮,林地面積2.62萬畝,山多林廣、氣候濕潤,非常適合蘭花生長。現在同仁村幾乎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種植了蘭花,蘭花產業已經成為同仁村的特色富民產業。但在10多年前,村里蘭花種植分散、規模小,村民收入并不多。
2014年,同仁村黨支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聚焦強村富民目標,將“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種植戶”的發展模式,流轉村內閑置的60畝土地,建立林下仿野生蘭花智能溫控種植基地,并投資23萬元成立長汀縣元仕花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廖炎士介紹,合作社已經培育出“長汀素”“春蘭”“大唐盛世”等精品蘭花100多種,計40多萬株,已為村集體帶來2萬多元的收益。合作社現有社員112人,村民可通過入股獲得分紅,或者通過土地流轉收取租金。
琉璃村脫貧戶溫順春是蘭花經濟的受益者之一,他參加了合作社舉辦的種蘭花培訓班,掌握了種植技巧,在自家庭院旁種植了2000多盆仿野生蘭花,年增收2萬多元。截至目前,同仁村蘭花產業已帶動全村100余戶農戶種植蘭花,為30多名村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并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300多戶蘭農增收致富。
去年夏天,四都鎮的天氣潮濕悶熱,不少村民反映自己家種的蘭花根系短小、葉片細窄,看起來“營養不良”。看到蘭花賣相不好影響銷路,村民們著急上火,同仁村黨支部書記陳道林帶上“問題蘭花”,來到廖炎士的家中請教解決良方。廖炎士有30多年種植蘭花經驗,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種蘭能人。經過仔細檢查,廖炎士發現是土質不符合要求,土壤配土太過緊密、堅硬,缺乏腐葉和樹皮等腐殖質。同仁村“兩委”趕緊組織村干部到蘭農家里檢查蘭花土壤,指導大家對矮小萎蔫的蘭花進行透氣和換土處理。通過專業的處理指導,去年的蘭花都長得茁壯、茂盛。
為做好“蘭花”這篇大文章,同仁村黨支部定期邀請專家到蘭花基地現場指導,提升農戶花棚建設、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水平。四都鎮組織長汀縣元仕花卉專業合作社與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等單位合作,打造山區蘭花“產學研”種苗培育基地,實踐隊將本土蘭花與四都鎮古韻建筑物“湯屋村關帝廟”結合,設計出多款文創花盆,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延伸蘭花產業鏈。
目前,同仁村蘭花種植已超30萬盆,種植面積380多畝,全產業鏈產值達5000萬元。同仁村黨支部書記陳道林說,今后還要繼續盤活整合閑置土地,推動研學基地、電商基地和“蘭文化”科普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蘭花與文、旅、商、養有機結合,用美麗蘭花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蘭”圖。
廖炎士和他種植的蘭花。 (四都鎮黨委供圖)